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彰显着愈来愈强的可行性。不论是从广义的对翻译活动的认识、阐释与批评,还是到具体的对翻译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研究都有着启迪性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重点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译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冲击,是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4.
徐蕾 《南都学坛》2013,33(1):71-7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间互为阐释、相互影响,消解了文本的原创性和作者的权威性,同时,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文本观一样,互文性理论也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重视从文本自身的内部关系来阐释文本。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隐秀》等表达了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似的观点,不仅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论文本以及其自身的其他篇目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催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互文性视闽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读者——阐释者——作者。在这三重角色的履行和转换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须臾不可或缺。译者应从这三个层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科学地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翻译研究领域发生文化转向之后,互文性理论以其独特的文本交互关系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并将其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中,赋予翻译研究全新的视角。文章也从互文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新闻翻译中的文本互文性及其转化,分析互文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概念作为重要的文本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方法论。本文从文本批评的角度 ,把互文性理论放在文学翻译中阅读和书写的框架下 ,通过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讨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界定。本文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对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互文性观点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选段进行个案分析 ,以探讨译者的决定是否受到互文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广告语篇借助语言、语体与传播媒介的互文性特征建构和延展了文本意义。从互文性的功能特征角度,广告翻译可在语篇建构的语篇互文性、文化互文性、话语媒介互文性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成功广告翻译案例即是译者作为广告语篇互文翻译的“协调者”,将源语语篇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语篇受众的期待视野重合的互文性协调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主旨思想,即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是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通过评析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区别性特征,论述该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当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以Nicole Brossard的加拿大法语女性主义语篇及其女性主义英译文为例,探索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女性主义译者明确拒绝传统的忠实观及强调翻译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因而其译品被视为对主流翻译话语的挑战。女性主义翻译所基于的论点是:通过使用创新性翻译策略使女性主义译文成为源语篇的有意误译和延伸,女性主义翻译异于传统翻译,构成差异性而非派生。这一论点是值得质疑的。我们需要考察女性主义翻译如何不同于传统翻译。在分析的语篇中,女性主义翻译话语并不体现于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所用到的异常翻译技巧只构成译文的次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翻译市场刚刚开始正规化,对其主体即译者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的论将所有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分为四类,即功能性翻译失误、文化性翻译失误、语言性翻译失误以及文本专有性翻译失误———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避免这四类失误也正是译者自我完善的方向。要在翻译实践中避免所有这四类失误以提高翻译质量,译者就要具有责任意识、重视文本功能、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翻译能力和树立文本意识,此外在翻译市场化时代还要注重对具体翻译要求的研究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运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理论,对汉语传媒新词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译相比,传媒新词英译在遵循一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新词的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媒新词英译的具体策略包括直译、意译、补译、释译、回译和注解。这些策略不仅能使译者达到准确翻译汉语传媒新词的目的,同时亦呈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据此Chesterman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理论认为,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影响。由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得出:归化翻译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模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异域模因,而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15.
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在遵循翻译理论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同时也要掌握影响翻译效果的文化等其他因素.以"偷"字的汉英互译为个例,从解释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角度论述了将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翻译中的重要性,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视中的情感文化翻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物为中心的影视作品,其翻译不可避免地涉及情感文化的传递问题。从情感的视角研究影视翻译策略,结果显示,影视译作的好坏,取决于译者是否有意识地关注情感文化的传递效果,好的译者通常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关注着情感文化的传递,采用再创造、直接译出以及归化的翻译策略,创造、再现译入语观众习以为常的情感,以便为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兴旺繁荣。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的发展遵循着一条从主观向客观、从感性向理性、从静态向动态、从单一向多元发展的道路。可从侧重点、起源、理论特征等层面来综述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者对翻译标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状 ,提出了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必要性。文章论述了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依据 ,阐述了翻译传播学理论的构架 ,描述了翻译传播的基本模式 ,并指出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体系是对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即翻译意义,应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功能和意义上的最大程度的对等。文章尝试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于《水浒传》排泄词“屁”的翻译,对两个英译本中此类词的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影片字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文本翻译。本文从变译论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的一些变译手段,从而使字幕翻译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