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专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寻求一种绝对现实状态来表达内心世界。其中倾向于具象写实表达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反逻辑和非理性的画面风格已成为一种符号。本文主要通过运用符号学的理论结构,结合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及绘画作品,来解读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符号构成。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符号学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学和社会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回应。这些理论回应为我们解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艺术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可能。《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艺术“命名”》关注艺术在现代情境中是如何被命名的。《“艺术体制”的批判性反思》则从3种关于艺术体制理论的比较入手,着重分析德国美学家比格尔的体制理论。《先锋派的形式意义》探讨先锋派艺术的风格逐新和形式主义倾向。三篇文章都把现代艺术所提出的美学问题作为对象,集中讨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的不同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审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科学、艺术等文化现象是人类符号活动的结果,普通编辑学的确立与发展应以符号世界为论域,编辑理论建设应充分重视对符号学研究成果及方法的借鉴.结构主义是认识论主体的认识模式,是编辑学术(艺术)把关的钥匙.科技编辑的学术把关和和文艺编辑的艺术把关可分为不同层面,符号本质是这两大类编辑的共同点,由此两者相融合;同时,两类编辑理论建设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吸纳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7.
书法和具象艺术作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它们与政治权力具有内在关联。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两种艺术形式以身体为符号中介,形成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新中国初期,书法和具象艺术以符号的象征性特征把政治权力的实施融入到政治宣传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在西方艺术影响下,以徐冰和马堡中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艺术家,重新回到中国传统艺术与政治关联这一路径,以书法语言和具象艺术对政治权力进行符号象征,将艺术与权力的运作连接起来以构造完善的社会形态。视觉文化中的中国艺术以特有的符号象征,将美学与现实的政治权力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艺术符号学认为,借助一种客观事物的描绘对情感进行象征性的表现,给情感形式找到一种客观同构物??意象,这意象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艺术的情感外形化就是情感的客观化过程,也就是艺术符号化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是指运用语言媒介进行艺术造型,以造型来表现情感。本文以艺术符号学的理论解析了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中文学意象潜隐的意蕴,并运用原型批评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中主要艺术符号形式的形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入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发展、美术考古学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则寄托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10.
卡西尔的艺术观是其符号哲学在文化上体现。他认为,艺术是内在生命的显现,是对形式的发现和独创,同时又具备认识和解放心灵的功能。我们通过本质、形式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艺术进行考察得出,卡西尔的艺术观就是符号中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美术"译文首现于展览空间并不是一种翻译上的机缘巧合。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术",乃是与公共领域内的艺术制度紧密相联的。明了"美术"历史生成的"跨历史文化语境"实践,明了民族国家主体在"跨文化历史语境"实践中的困顿和选择,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艺术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推动国家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自觉。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在20世纪后期饱受当代艺术家诟病的向国家意识形态投诚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开展现代陶艺课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和现代陶艺的分析,探讨现代陶艺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现代陶艺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开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定义问题是当代西方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滥觞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美学围绕着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展开了论争。以魏茨为首的一批分析美学家认为艺术不可定义,而其后的后分析美学家则驳斥了这种不可定义论,其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又称“惯例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丹托指出了艺术品的共性是一种关系属性;迪基受丹托的启发,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将“体制”这一社会学要素引入“艺术界”理论中——关注艺术品资格在社会现实语境下是如何获得的问题。因此,丹托尤其是迪基的体制论标志着美学进一步脱离艺术品本体论的轨迹,向文化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已成为当代关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5.
面对后现代艺术的事实,丹托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已经终结,这一历史进程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与之相关的,是以“美”为核心的古典关学的退场,转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艺术哲学。它以意义为中心,以阐释为手段,以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为原则。虽应后现代的历史潮流而生,却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根据一般的认识。艺术具有真善美的特性,而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艺术大师的艺术经验否认艺术是“美”的表现;艺术表现普。但不及“善”本身。“善”这个概念在托尔斯泰那里就是上帝的化身。艺术只能趋近,但永远不达“善”本身。艺术之“真”是情感真挚。托尔斯泰对艺术“真”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艺术“美”的否定的逻辑之上。艺术不表现美,而表现善,“真”是艺术抵达“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供了艺术的理论指导。通过运用"真善美统一"、"入世出世"、"知不可为而为之"等艺术精神,对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人生艺术。进行共产党员修养的艺术探索,对于今天共产党在其修养与人生艺术的实践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分别从艺术为什么没有本质、艺术引用了“传销”理念以及艺术没有本质的“好处”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艺术在今天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今天的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的艺术家不要什么人格原则,更加谈不上什么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自由"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黑格尔对"自由"的阐释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必然中的自由、抽象自由中的具体自由、自由在自然和艺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艺术领域里的“国际惯例”,专指在国际艺术活动中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包括在国际艺术品展览、交流、拍卖等一系列活动中各国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它将影响着艺术品的创造及其价值取向,同时影响着艺术品的消费策略,这些影响,对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来说,尤为显著与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