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是对“信、达、雅”“形似、神似”“直译、意译”的继承和扬弃,在过去50余年内一直为国内学者们研究。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以“信”“似”“译”翻译三原则研究和卞译莎剧(主要是卞译《哈姆雷特》)研究为特色;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阶段,以拓展第一阶段研究内容为特点;21世纪以来的研究为国内卞氏译论研究的第三阶段,最具新意的是卞之琳中文诗歌的英文自译研究和卞之琳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世国家史研究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战后初期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世国家史研究的主题是以幕府为中心考察日本封建国家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权门体制论”的提出,长久以来盛行的公武对立史观得以克服,中世国家并非仅由武家政权构成的认识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此后在批判和继承“权门体制论”的过程中,“东国国家论”成为探究日本中世国家体制的另一重要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以幕府为中心的“封建国家论”,到20世纪60年代统一公武的“权门体制论”,再到20世纪70年代重提幕府独立性的“东国国家论”,战后日本的中世国家史研究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永原庆二、黑田俊雄和佐藤进一这三位代表性学者,各自在不同时代先后引领了研究潮流,与日本左翼史学国家理论在战后三十年的阶段性发展轨迹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陆续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宁夏民间文学的起步与发展几乎是与全国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的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回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和区内的空白,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一些颇具影响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土耳其文,介绍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宁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搜集、整理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深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的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5.
清代黄河上游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黄河上游区域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关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以及左宗棠的历史功过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研究的视野转向了对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涉及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农业技术、商业贸易、少数民族经济、人口与社会经济等问题。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对该区域史的研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开拓研究领域;三是拓宽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翻译主体的研究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分两个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和现代研究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大致从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有三个特征:研究是潜意识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理论的阐述方式多是条目性或列举性的。现代研究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其有两个特征:理论意识明显增强;研究涉及范围更广。这一工作可望使人们对国内翻译主体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也有助于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众文化史在西方的兴起,以读写史研究为核心的民众文化水平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学者们从宣誓记录、灶税报告、结婚登记记录、遗嘱和教会法庭证词中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从19世纪后期的尝试性研究开始,经过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民众文化史已经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全文从研究资料、研究进程、研究焦点三个维度对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对国内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是电影表现的一个边缘题材,但是在西方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它已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和批评方法。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总体上是较薄弱的。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其言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语塞与暧昧”;20世纪90年代是“走出衣柜”;21世纪初是“时尚元素”。从90年代以来的发展态势和言说深度分析,同性恋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中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热点话题。这场持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文化有无人文精神、中西人文精神的异同、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论争的主题是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与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研究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问题的展开注重学理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大体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落三个阶段.1830-1890年为“马拉街车”时代,是公共交通起步阶段,同一时期,地铁、缆车和通勤铁路也发展起来;1890-1920年为“有轨电车”时代,是公共交通的繁荣阶段,有轨电车成为这一时期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公交行业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开始衰落,美国逐步进入“汽车时代”.  相似文献   

12.
“在场”与“生成” ———反思“实验的民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被重新审视,“民族志现实主义”的合理性从根本上受到质疑,“实验的民族志”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趋势:民族志既不是纯粹的关于“他者”文化的记录,也不是纯粹的关于民族志研究者的“个体”心理的呈现,而是一种关于“他者”的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文本,“反思”已经成为“实验的民族志”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反思“实验的民族志”使得民族志的书写更加开放,从而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世界的清小说研究可分为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萌芽期、六七十年代的发展期和80年代以后的繁荣期三个阶段。以此历史分期为据,梳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和各自特征,考察可供国内学界借鉴的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视野、理论和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海外学者的相关成果有助于建构具有普适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政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许多中外学者曾就此著书立说,这些成果包括大量著述和学术论文。本文中,笔者将学界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人的宝贵研究成果值得珍视,但是其不足之处依然在所难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迸发的时期,因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契合而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域。围绕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产生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说、多含义说等;针对市场社会主义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国内学者产生了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等;就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他们探讨了二者存在的异同之处;而且从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明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方面考察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多维度价值。但是国内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美汉学界的赋学研究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时代语境、研究视角、观照维度以及方法路径均不相同.基于此,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发展期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繁荣期四个阶段.梳理这四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总结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指明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拓宽国内赋学研究视角、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关晋商与边疆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对票号成败的描述;第二阶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对票号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晋商及其资本的探讨;第四阶段为20世纪最后20年,有关晋商与边疆关系的研究在区域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最后一个阶段为21世纪初,研究领域和研究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有关晋商与边疆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在史料扩展、研究视角以及理论方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关晋商与边疆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对票号成败的描述;第二阶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对票号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晋商及其资本的探讨;第四阶段为20世纪最后20年,有关晋商与边疆关系的研究在区域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最后一个阶段为21世纪初,研究领域和研究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有关晋商与边疆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在史料扩展、研究视角以及理论方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提要]民族团结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的统称,其成效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是民族团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大有裨益。本文借助CiteSpace 5.7.R4软件对知网中源自“CSSCI”“核心期刊”的3578篇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可分为“1992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1年”“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总体聚焦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民族平等维护、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主线等五个方面。当前,我国学者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正处于历史热度的最高峰,对如何推动民族团结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正在成为新热点。  相似文献   

20.
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民族学研究"主要指我国大西南地区的民族学即文化人类学研究,它是广义的"民族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以地理范围论,是指对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重庆,以及湘西、鄂西等地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有关这类学科的研究。反思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60年代,是西南民族学研究的第二阶段,即对西南民族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重要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西南民族学研究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今后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工作:注重我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设;编好西南各民族完整的民族志;继续整合力量,深入开展西南民族的综合与专题基础研究;将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鼓励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加强民族学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