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把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与世界上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和以甘哈曼等人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关于人类命运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和分析.认为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是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重要思想,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郭因倡导绿色美学.目的是想为人类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作者以此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对部因美学思想的发展.绿色概念的蕴涵,以及绿色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实现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低熵社会最有利于实现绿色美学的目标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三大和谐理论是郭因绿色美学思想的内核,从郭因三大和谐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哲学视角的转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解读.郭因的三大和谐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理论背后暗含了哲学视角的转换,三大和谐理论是对传统主客二分模式的超越;郭因并把以三大和谐理论为内核的绿色美学看成一种生活观念,把审美作为了一种生存范畴.  相似文献   

3.
郭因的绘画美学思想、技术美学思想和绿色美学思想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其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绘画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为逻辑起点,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主流形态为理论红线,宏观地阐述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其美学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技术美学思想立足于现实,肯定了技术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开辟了新的美学研究之路;绿色美学思想是郭因比较成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既有了严谨的学理性,又具备了完整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4.
郭因先生的绿色美学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领域的传统的“主客对立”、当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关涉性等诸多问题。因而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呈现出一种既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又直面当代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倾向。故本文将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这个文化美学范畴,是郭因先生于80年代末首提出来的。经过10多年发展,似已形成为一种思想、理论和学说。本文在经过逐层分析的基础上,把它界定为绿色未来学,进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科学范畴,即中国未来学。  相似文献   

6.
郭因是我省著名的美学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五部美学专著。它们是: 《中国绘画美学史稿》这是郭因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理论的力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对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系统研究的论著。作者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从审美角度,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上至先秦下至五四运动前夕各个时期的两  相似文献   

7.
《中国21世纪议程》与绿色文化、绿色美学郭因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副标题为:“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必将成为我国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我们,绿色文化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表述了稳态学和绿色美学两门新学科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接着从两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现状和学科研究的理论核心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绿色美学的研究空间、研究思路,丰富绿色美学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尽快完善绿色美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绿色运动看“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崛起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郭因先生率先倡导"追求三大和谐"的"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是一件富于远见卓识的大事,并从西方绿色运动的兴起、发展与壮大,论述了"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崛起的必然性。作者认为:绿色运动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否定,绿色运动是对"绿色文化、绿色美学"的追求与探索;尽管这种批判、追求与探索还很不完善,但它们毕竟反映了西方一般大众的心态,而"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提出正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潮流,因而它的崛起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华美学学会、福建省美学学会、《文艺研究》编辑部、福建省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厦门大学中文系、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0位学者应邀赴会。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圆桌论坛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贯穿了平等开放的对话精神,对于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本次大会的宗旨是:总结近年“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成果,检讨理论建设的问题与得失,探讨进…  相似文献   

11.
蒋孔阳教授,四川省万县人,1923年生。现任我校文艺理论教研室、艺术教研室、美学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委员,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市作协副主席、文联委员、社联常委、全国文艺理论学会常  相似文献   

12.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和厦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22日至2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刘纲纪等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美学工作者分别从“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如何面对变化中的文学艺术”、“美学的现实应用”、“门类美学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衍柱教授,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文学组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在文学理想论、文学典型论、文艺学范畴论、文学批评论、信息时代与文艺学范式转换论和“思孟学派”美学研究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4.
珞珈学人谱     
刘纲纪我国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生,贵州普定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至今。1978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1988年被人事部和国家教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应邀赴德国特里尔大学讲学。历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等职。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哲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书画史论与美术理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六法”初步研究》(1960)、《龚贤》(1961)、《书法美学简论》(1979)、《美学对话》…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厦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4月23日至30日在厦门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学专家、学者和青年美学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著名美学家,中华全国美学会会长王朝闻,副会长李泽厚、刘纲纪出席了大会. 在专家报告中,王朝闻充分肯定了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的提出是文化和美学结合研究的第一次自觉 ,它也一度成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热点 ,但由于其理论欠缺深度 ,所以 ,2 0世纪末以来它光彩渐淡。而“文化美学”接过“文化与美学”研究的大旗 ,继续把美学研究向更广阔、更深入、更本原的领域拓展 ,在美学对象、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等方面 ,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生命力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论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原则、方法和审美、流行趋势。服装的“绿色设计”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形式与美学风格,正成为21世纪服装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7月 2 3日至 2 6日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桂林市对外人民友好协会、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市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大陆多所高校和研究部门共 58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一、回顾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当代文化语境下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的空间转向对当代的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并主要呈现出两个维度的理论取向。一方面,空间转向延展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空间转向呼应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以体验的方式实现对主体心灵“第三空间”的追寻。同时,因为空间理论的主体性、自由性、体验性和学科互涉性,空间理论与美学理论出现了交叉渗透的景象,在二者的互动阐释中生发出崭新的空间美学。空间转向和空间美学直接促使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经由“体验”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到“同情”的主体间性价值,再以“反思”实现美学的升华,构建出“体验-同情-反思”的美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