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遥远的额济纳》这篇小说将着眼点置于女性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的演变之上,使"女性"与"自然"成为贯穿故事的两条脉络。在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经验相似、地位相同、命运相依;而两个男性角色分别成为男性中心主义的象征;小说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体现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意味,这些分别体现着生态女性主义精神最为核心的三个方面。小说也通过女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表达了生态女性主义最根本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以小团体话语为表现形式对少年特质的固着一直是海明威鲜明的文学个性,也是他本人价值观的反映.<太阳照常升起>的主旨不在于控诉战争,而在于提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小团体道德观念正是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核,并有力地支配着人物的言行,而作为小说人物及作者本人价值观主要体现形式的小团体话语又决定着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人才思想。文章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小说中所体现的“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人才思想,分析了小说中人才获得的途径、方式和人才使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丰富的社会学内涵的小说。艾米莉&#183;勃朗特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关注和了解,是小说创作的基础,而以人性为中心则是作品的实质。小说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结构的完美,而在于其真实性。小说中虽存在着某些紊乱现象,但它所体现的美学和道德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浅滩》中的生态思想,即温顿态度坚决地批判了基督教和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了血腥的现代捕鲸业;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开发的工具理性霸权批判,表明了工具理性向人类诗意栖居的乌托邦家园蚕食鲸吞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人的异化和大自然的物化;小说中也蕴含了温顿对澳洲土著文化生态智慧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海岩小说的轰动与流行,形成了当前小说创作领域中的“海岩现象”。纵观海岩的系列小说,主人公形象青春亮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真挚爱情的坚守,融合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触和思考,曲折演绎着时代青年的心路历程,鲜明地体现出海岩小说的青春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成长于齐鲁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张炜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张炜小说创作始终的是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入世精神;张炜对道家的出世精神并不赞赏,但道家文化对本真天性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又使他在心理气质上本能地倾向于它,并在作品中自然体现出道家文化的神韵;张炜还自觉地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其小说中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大地母亲的礼赞、对民间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的表现、对民间价值观念的提炼等方面。近年来,齐文化浪漫幻想的艺术精神对张炜的小说创作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文艺复兴晚期到工业革命完成,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有闲阶级的形成,娱乐性较强的西方现代小说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小说阅读成了有闲阶层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纵观西方小说发展史,小说与娱乐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消遣娱乐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娱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其变成了娱乐消遣物,而且随着新型科学技术在娱乐中的运用,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给小说带来了在内容、形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革新;另外,小说作为影视等文化娱乐产业内容的源泉,也推动和体现着娱乐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小说一直以来受到欧美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的关注.评论家在对她的小说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时存在着迥然不同的争议:一种认为蒙哥马利的小说是迎合父权制;另一种宣称她的小说是反叛父权制.通过分析蒙哥马利的代表作之一<新月的艾米莉>中艾米莉的四位引路人,试图得出结论:蒙哥马利的小说表面上看似遵循父权社会性别期待,实际上颠覆并挑战了传统社会的性别模式和价值规范;蒙哥马利还暗示男性和女性应该携手共同冲破父权制框架的箝制,在以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核心的成长过程中实现整体人类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是一位富于幻想和想象的女作家,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懈追求小说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平稳而勤奋地写作使其小说以兼备清新与神秘感的双重性而蜚声文坛。从语言艺术上讲,具有"诗的意蕴";在叙述方法上,偏重散文化的叙述特征;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崇尚朴素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是20世纪初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意识流小说试验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艺术家形象,这些女性艺术家形象普遍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面临着父权文化的压制和艺术接受障碍的问题,伍尔夫在其小说文论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试图为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寻找出路。她笔下的女性艺术家形象在其小说人物形象中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呈现真实情感的女性世界,是连接其小说实践与小说理论的纽带之一,从其入手必然可以为伍尔夫小说与文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自当代文学研究者重新开始研究一些曾经被历史尘封、淡漠的历史事件、作家、作品以来,梅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些研究多偏重于她的小说,而于她的散文,很少有人关注。梅娘散文相较小说而言,确实算不上成就,但是也是颇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她的绿色主题所渗透出的悲悯之怀,她干净清泠的笔致,两种心情的双重笔调。  相似文献   

15.
伊丽莎白·乔利是国际文坛著名的澳大利亚女作家。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晦涩难懂、怪诞离奇、滑稽可笑、哀怨有趣;作品的人物多是那些与社会格格不入、行为古怪的人。本文认为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她与众不同的视角,其作品所关注的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是人类文明发展积淀的结果,也是人类走向共同文明必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7.
林白是新时期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家,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体验的作品.本文从林白创作的具有特殊文学体貌及审美特性的文本中选出三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文本<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和<玻璃虫>来描述林白在女性书写中所试图建构的女性身份特征,揭示林白在具体文本叙事中呈现出逐渐拆解、质疑这种女性身份的迹象.而正是这种质疑和拆解使林白的女性书写表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成就了她的新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18.
综观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界,对比作家之前所著的三部小说与其后所著的三部小说包括《曼斯菲尔德庄园》可以看出,奥斯丁对女性的审美观经历了由情感向理智型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跟其生活变迁、思想的逐渐成熟、对社会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义的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以中国在美国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笔下的中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对邝丽莎的历史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邝丽莎笔下的中国呈现两种意象:西方话语体系下的"野蛮中国"和"竹幕"之后的"红色中国"。此外,邝丽莎笔下的中国人依然笼罩在"他者"面纱之下。可见,邝丽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