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志对剧本的修改和历史剧创作的原则详尽地表了自己的看法。讲完之后,他笑着问身边一干部:“你的意见呢?”那位干部急忙回答:“没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听后很不高兴,严地对那位干部说:“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没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考?不懂就应该先学准备嘛。我不喜欢没意见的人。都同意我的意,那还讨论什么呢?你要学着提出不同的意见,至相反的意见。只同意别人的话,你就会变成汉了。再说呢,领导都那样聪明?都那样正确?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受到启发,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全…  相似文献   

2.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人的生成”范畴是理解此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论文本的疏理,旨在说明“人的生成”范畴既是马克思早期人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确认历史主体性原则的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讨论人的逻辑起点为:人=人≠工人或资本家。但这种逻辑起点存在问题:马克思以类存在物证明人是有意识的,以人是有意识的证明人是类存在物,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有其“史前内容”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课题,当然也有其史前内容。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我们将会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在原始人关于人的来由和本质的观念中,捕捉到人类自我思考的最初萌动。一、“人”的二重化人对自身的思考是怎样开始的呢?或者说就我们的能力而言,人的自我思考的历史能够被追溯到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怎样的原始的起点呢?笔者以为,这个时代当然是迷茫的远古时代,而这个自我思考的原始的起点(亦即我们的追溯能够达到的终点)就是“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相继批判借鉴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人、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提出了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思想。它关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历史观逻辑起点确立的世界观前提应当肯定,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时,虽然首先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劳动上,但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前提——人的存在,人的自然肉体存在,他始终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两种:一是以劳动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二是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着重讨论以单纯的劳动为历史观逻辑起点的片面性,以及坚持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完整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关励姝,侯西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或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其争论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另一种则认为是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活动。这两种观点就是孰非,通...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在一篇短文里不可能作全面论述。本文拟就司马迁历史哲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对“人”的态度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司马迁曾引孔子的话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太史公自序》)笔者也主要让事例说话,不敢以“空言”浪费读者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民主”问题是杜威政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杜威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亦即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在逻辑线索,我们才能够全面和正确理解其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结构。杜威在解决了哲学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及“经验”与“民主”关系的基础上,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民主。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学科,由于种种原因,是我国理论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与当前社会主义“四化”关系密切,急需加强研究。在哲学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人,另一种则认为是物质生产(劳动)。我同意后一种看法。为什么呢? 首先,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出发,对“类哲学”与“物的逻辑“、类与种、人与物等基本关系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并对高清海等学者有关上述基本关系的一些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逻辑起点”范畴为立论依据,分析了学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几种不同观点,指出它们的不足;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相似文献   

19.
据《国际哲学季刊》1965年2月号报道,印度哲学会第三十七届年会于1963年12月间在旁遮普大学举行。在这次年会上讨论了“哲学是逻辑吗?”这个问题。报道说,达斯(R.Das)教授认为,哲学不仅不同于逻辑而且与逻辑无关;并认为逻辑依赖于哲学。在他看来,哲学主要是哲学探讨,即在于批判反省的一种精神活动。逻辑从它所达到的真理来看是一种思维的研究和批判。逻辑的基本任务是靠对正确与不正确思维的实例的批判考察来发现决定思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逻辑起点?过去讨论教育学逻辑起点时,有些论者对逻辑起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偏颇的,所以其立论的前提就是错误的。本女在讨论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逻辑起点概念作一精确的界定。逻辑哲学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从经验材料开始,对对象的种种复杂现象形态进行抽象,恰当地认对象中抽出能规定对象本质的最抽象范畴,以此作为规定具体对象的理论前提,这种规定对象本质的最抽象范畴就是(以这一对象为其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现定必须具有下面一些性质:第一、它体现着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