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师承杜威。他在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一一付诸实践。陶行知对于杜威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改造及其实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陶行知“中国化改造”后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对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上海数学教学模式”正是“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重要典范。“上海数学教学模式”的精髓是掌握教学法,其表征则是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采用程序教学法、因材施教及灵活变通。英国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研模式等三个方面。“上海数学教学模式”对英国数学教育的影响包括:大幅度提升了英国数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深刻改变了英国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范式,广泛激发了英国对中国式数学教育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及杨贤江等有识之士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改造、更新传统教育,提出的“三育”、“四育”、“五育”及“新五育”教育宗旨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近代教育价值取向及精神层面的嬗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下提出的,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中,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其中,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教育,突出反映了当时党领导现实革命运动的必要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进行党的建设的现实需求。在这样的语境下,延安时期的历史教育,按照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呈现出从“国史”到“党史”的变化,也体现了这时期党的历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联价值。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新在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本文把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支撑点,概括为“三个面向”论、“两个尊重”论、“教育方向”论、“四有”论。此四论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我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在教育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探索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问题,形成了一条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在学习邓小平“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时,首先应该掌握他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在研究和把握他的基本思路上下功夫。对历史的反思是邓小平“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基本思路的起点。“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拨乱反正,清理“左”的错误的斗争中.对我们党的教育工作曲折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反思。建国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时代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入手,从三个角度分别对国际教育层面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梦”对“汉语国际教育”支持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对“中国梦”实现的巨大推动力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具体表征为中国教育战略发展的时代性、世界性和民族性,及其三者的辩证统一。因此,“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民选教授一直致力于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服务人类教育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了贯彻联合国提出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响应国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倡议、推动上海全球城市建设计划实施,张民选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现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教育经验交流平台。张民选教授重点论述了“为什么要讲好故事”“如何吸引别人来听故事”“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和“谁来讲故事”等5个问题,并主张中国要积极展现自己的教育成就,要在国际事务中增强教育影响力。张民选教授还总结概括了中国教育成就背后的核心教育经验,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需求,并倡导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共同讲述中国教育故事。张民选教授认为,要在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全面客观认识中国与世界,各国要在相互借鉴先进教育经验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张民选教授指出,数字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数字时代育人新途径。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如为学生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提供社会和情感支持、开展有前瞻性的指导等。张民选教授向广大青年学者寄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文献研究,在教育实践中总结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根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镇江市制订了《教育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ZOIO年远景目标(草案)》。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九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高于全省平均的发展速度,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  相似文献   

11.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与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本身包含“四史”内容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关。在融入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对“四史”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史”内容挖掘不深和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须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功能,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路径,即课前准备好“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中守正创新讲好“四史”内容,课后巩固“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国内掀起“杜威热”,为中国新教育运动注入活力,使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及其学说、实践为标志的“中国化”幼教改革获得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撑,建立了包括儿童观、学制、课程理论、学校功能、教育原则及实验方法等方面基础,并与世界现代教育潮流融汇,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发展历程起点。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而在古希腊则位居能力教育之后。究其原因,第一,古代中国教育和古希腊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官员和“公民”之分。官只需精通统治技巧即可,民则必须拥有各种技能在身。所以,前者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修己治人”之术,后者注重依赖能力教育增长知识、智力。第二,古代中国教育负有更重要的“教化”臣民使命,其德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极有利于维护以血缘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封建统治,因而成为政治的直接手段。相比之下,古希腊教育中对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当属能力教育了。  相似文献   

14.
如何解释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制以政治教育的训练体制为中心,这是中国政治学史研究必须回应的问题。从苏联政治教育传统出发,讨论根据地的干部政治教育实践,可以发现,中国革命的核心是“政才”的训练,这决定着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制必须围绕着基础理论层面的知识阐释与革命主体对理论的掌握,此即“政治教育”与“政治训练”的起源。同时,由“以俄为师”的留苏精英通过根据地干部培训学校的嫁接,逐渐形成了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化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关于教育发展普遍规律及其具体运用的科学。纵向观之,有“当代”与“传统”之分。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标,此前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属于“传统”,此后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则属于“当代”。“当代”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其历史性的突破和自身的时代特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特征和重要内容。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探索中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三礼》是儒家重要经典,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大纲,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材,对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绵延有重要作用。对《三礼》中“恭俭庄敬礼教也”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乐相错,其成也怿”、“修身至诚,内圣外王”等思想进行分析和提炼,有利于理解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1黄炎培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历史的赋予,民族的使命,恩师的教诲和个人的素质,自甲午战争后,使他立下了教育救国之志。他认为:“今之策国是者,莫不重教育”,‘“吾辈立十分信仰教育救国唯一方法”,而“要救中国,只有办学堂。”L19OI年,黄炎培就开始了教育救国的实践活动,自认为是在“长日忧民而毫无办法的情况下,而跨上新文化教育舞台。”的措施,是自己一生中的“第~个很大的转折点。”②他曾先后执教于川沙小学堂、上海城东女学……,他以高度民族责任感,满怀信心地培养一代青少年,以满足改造贫弱落后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道法自然”昭示了中国古代先哲孜孜以求的智慧教育之路,西方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描绘了西方教育家们的代代探寻,当今科学成就也不断解密着生命密码,儿童的生命之道就是教育的最高法则,教育应顺其自然而为之。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缔造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他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和本体、本源。陶行知先生针对教育的弊端,曾一针见血地揭露:“中国教育的歧途在于抱着分数忘记了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