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人格价值不是指它能满足人的一般需要,而是指它能满足人们在实践中,亦即在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对主体自身条件要求的需要。人格价值的大小,与人们所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由于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受到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制约,主体必须以与之相符的人格才能有效从事价值创造旧此,是否符合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性质和要求,是判断人格价值之有无和大小的根本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每一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然经济是依赖型人格,商品经济是独立型人格,产品经济则是自由型人格。当前,在全社会倡导独立型人格,是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价值评价是评价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它具有多种作用。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价值评价具有判断、预测和选择的作用。正是这些作用使人的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哲学意蕴在于: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现实的人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它意味着人是人的世界及其历史的根本、主体,还意味着人本身就是自己独立人格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它要求把个人看作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同时又要把集体对个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程度和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集体真实性和先进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4.
一、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 价值评价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价值主体对于客体物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和满足的程度所作出的肯定、否定或限定的估量、评定活动。 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事实认识)不同。科学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如实反映,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是要求主体的意识完全符合客体实在,在这里,主体不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并满足主体需要和目的的关系范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存在和需要与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发生联系时,才形成价值关系和价值。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客体形成价值属性并进而转变成相对于人的价值。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价值创造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价值客体或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价值创造从价值客体的创造来看是主体客体化,从价值的创造来看是客体主体化过程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过程既是创造企业审美文化和企业审美文化价值过程,也是企业和企业成员价值创造过程,是企业价值和企业员工价值的确证,这是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创造的本质。创造企业审美文化价值,就是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企业的精神价值、形象价值以及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意识与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主体来制约和指导的,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活动以编辑对象是否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学术期刊的出版要求而进行编辑实践活动。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教育评价含义的比较和教育评价实践的思考,认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判断教育价值.而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者在客观认识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以主体的需要为尺度,去衡量客体的属性能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它是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统一,并以此作为建构教育评价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从而指明了教育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人格权与人格不同,人格权不再是主体制度的一部分;人格权与财产权不同,人格权不可能归入财产权;人格权与人格权请求权能不同,人格权的“广义内容”不可能仅限于侵权法上的规定.民法上人格权制度的立法模式,应分为四个层次:民法的基本原则构成人格伦理价值的法治基础;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实现主体人格伦理价值权利化的逻辑前提;人格权与主体制度分离并建构独立的权利体系和制度规则;对人格权的救济应采用“退出式”与“割让式”救济路径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现代人格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人格的优良"土壤";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人格成长的最佳"气候";健康的文化环境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价值及其立法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人格权是以人的自由、尊严和安全为标的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权利。它的发展不仅是现代民法的进步,更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所在。人格利益的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它的内容,而且作为具有一般条款性质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个性化教育: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性是一个历史久远的研究课题 ,但长期以来 ,个性只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2 0世纪初 ,个性才真正被教育心理学家引入教育领域。美国较早地开展了个性化教育的研究。研究美国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发现 ,美国实际上是从个性的理性、需要和能力三个方面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 ,以达到“培养具有健全、丰富个性的人”的目标。当前 ,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研究美国的个性化教育 ,找出它的得失 ,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有助于我们发现素质教育的规律 ,探索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格权商品化”及类似观点,使人格权具有了双重属性,颠覆了人们对人格权的既有认识,动摇了人们对人格权原有的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人格派生财产权的观点认为,在人格权的基础上,权利人还享有人格派生财产权。它与人格权是有内在联系的两种民事权利,人格权是人格派生财产权的基础法律关系。人格派生财产权是以信息化人格要素和能够信息化的人格要素为客体的。人格派生财产权人可以就自己的人格要素为他人设立用益债权。用益债权是财产权,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人格派生财产权可以继承。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及声音权等是具体人格权,是消极的禁止权,对肖像、姓名、隐私、声音等人格要素在经济上的积极利用,不是人格权固有的、本身的内容,而是财产权的内容。对肖像用益的一个前提,是把肖像转化为映像,映像是一种信息。姓名、声音、隐私等本身是一种信息,可以作为财产进行用益。  相似文献   

16.
人格批评是中国诗学批评重要方式之一,贯穿于中国诗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诗学的"人格批评",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这表现为诗家一方面自发地建构人格精神典型,另一方面较为理性地将"人格"批评意识渗透于诗学批评,初步完成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格思想、屈骚文化人格思想以及"游侠"文化人格思想的建构,在诗学创作和批评中已经蕴透的模糊的人格批评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格现状,并探究社会干预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一:选取50名留守儿童和52名非留守儿童,实施艾森克人格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神经质维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其它三个维度精神质、内外倾、掩饰性差异均不显著。根据结果,编制了"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人格前测,第一组52名参加社会干预;第二组67名不参加。12个月后,对实验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43名非留守儿童施测。结果显示,实验留守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显著改善,显著低于对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个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了解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个性观点是彻底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虽然没有为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问题专门著书立说,但"个性"一词却经常出现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从这些零散的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个性观点呈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经历了在"自我意识"中探讨个性、在"劳动"中寻找个性、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个性以及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这四个认识阶段,这为他后来"自由个性"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以"精神"或"类"为依托的抽象个性观不同,马克思的个性观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认为社会性是人的个性的首要特征,自主性是人的个性的重要表达,独创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高级显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不是抽象的意识流,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现实存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思想本身,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找到实现个性自由的条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的人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优秀的理想、信念、道德和价值观。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关于周恩来的人格研究,自1996年以来,逐年增多,专家、学者们通过十几年的悉心研究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将其综述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构成和科学内涵的探讨研究;二是对周恩来人格魅力基本特征的评述研究;三是对周恩来人格形成的探讨研究;四是关于周恩来人格研究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就是具有积极的人生现、价值现,能将自己的所思、所说、所为协调一致,并将自己的愿望、需求、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可通过锻炼意志、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参加社会实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