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人工智能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三大流派.符号主义认为智能是基于逻辑规则的符号操作;联结主义认为智能是脑神经元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行为主义认为智能是通过感知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行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三者的理论之间既有分歧也有相通点.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而言,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地延展了人类认知.从技术的悲观派与乐观派对比视角而言,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悲观主义态度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略显过早,且在某种程度上会迟滞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从三大流派的特质差异性而言,各流派的融合发展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在"身体—心智—世界"的交织关系中,实现对人类心智进行整体性关系框架的模拟.  相似文献   

2.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神话学注重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推崇实证性分析和逻辑推演的研究范式,不但在探索"心智"哲学中获取了深刻洞见,而且对打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壁垒的深化性跨学科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从符号哲学体系的认知论、本体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解读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神话学分析,能够从体系上透视列结构主义神话批评范式理论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基于结构主义人类神话学的符号哲学批评为学界从符号表意之维认知人类自身和人类处境,以及从人本符号哲学视域的文化结构层面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文学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科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正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的新阶段,其中一个趋势是对认知的研究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概括,建立心智哲学。20世纪的第一哲学是语言哲学,21世纪的第一哲学则是心智哲学。心智哲学不再将语言活动看做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把语言活动看做心智活动的反映,心智活动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之一,它具有如下的潜能:既能为认知以外的语言理论做出贡献,又能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做出贡献。在坚持认知语言学首先是语言学的前提下,紧跟认知科学理论范式的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有意识地自觉地使认知语言学部分地承担起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和心智研究做出贡献,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可能的一种趋势,并可能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创新的内在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认知表征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认知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提出了认知表征的内省主义、经验主义、自然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联结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一般是基于某些隐喻提出假设,然后建立模型而完成,体现了认知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心智哲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后期语言哲学、过渡阶段和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时期,当前则形成了科学研究范式和形而上学研究范式两种发展趋向.前者要求把人类心智问题纳入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的方法论对之进行研究;后者则认为关于人类心智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形而上学问题,因而要求在形而上学架构中进行研究.我们在充分研究、把握和推进科学研究范式的同时,也必须充分重视、借鉴和研究正在兴起的形而上学研究范式,以便能够对人类心智问题作出更加全面、深刻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三大主流取向——符号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生态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其各自内涵与困境,揭示了"离身"谬误是造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危机根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8.
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联结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符号主义的认知领域的理论,该理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并可以动态整体地解释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本文通过对新联结主义认知论基本观点的评述来尝试解释二语习得领域的三大假说,即“监察模型”输入假说、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和二语习得自然顺序假说并对基于新联结主义认知论所产生的连通主义以及二语习得的最新理论一对话论进行比较,指出认知理论与二语习得发展新取向的认知同向性,即社会性,预期这一新的取向对知识时代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新框架理念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孪生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孪生是近年来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应用快速发展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实时互动沟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将深刻变革世界,也必将深远塑造人本身,亟需在哲学层面对其本质、优势及其局限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数字孪生是有"限定"的实在和人类意志的外化,是主体认识世界的思维和实践工具;数字孪生在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应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扩展人类经验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同时,数字孪生技术在其思维模式、具有强计算主义倾向以及可能形成数字"座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联结主义模型常被用来模拟各种心理活动,从而为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提供了精确的、可检验的计算机模拟。联结主义对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机制的模拟,为认知发展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联结主义模型之所以适用于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是因为它与人类大脑有着某些神经类比,也是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个学习系统。“天平称任务”这个具体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联结主义模型模拟认知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涉身认知对人类智能提供了一种基于行动的完整解释。涉身认知没有完全否定内在主义,但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外在主义的智能和认知解释。涉身认知的这种外在主义解释更直接奠基于欧陆现象学的发展。以"上手状态"和"顺应于事的视"为代表的海德格尔涉身性思想能够更好地在哲学上诠释这种外在主义的智能解释。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和涉身认知等不同认知科学框架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涉身人工智能是完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智能人工设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认知科学中心智具身性主题的核心内涵有三个:认知是具身的活动,身体塑造认知,用身体思考。前两个内涵旨在探讨心智的身体经验起源以及与动物心智的连续性,但如果在所有水平上都强调心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则有失偏颇。实际上,具身认知进路仍然需要说明人类心智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动物心智,人类心智是如何在身体经验的感知运动水平上逐渐发展出一些高级的形态,那些高级形态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离身的。用身体思考与延展认知概念虽然意欲弥补具身认知进路在高层次认知能力解释力上的不足,却混淆了认知与认知媒介、认知与认知发生背景的区别。因此,心智具身性的合理且有意义的出路或许应该是,在进化的视角中探索心智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性观念,挑战了以"计算-表征"为特征的经典认知观,将人类认知视为主体熟练应对具体境遇的具身能力。如果仅聚焦两种认知观在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就难以揭示具身性观念形成的思想运动轨迹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着眼于身体、心智与世界的关系,本文以梅洛-庞蒂的意向性概念以及米德的意义符号理论为中心,展现了现象学与实用主义传统中的具身性维度。两大哲学传统在具身性维度上合流,对认知科学中具身性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而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具身性观念颠覆了西方哲学史上根深蒂固的理智传统,并由此获得了哲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言说方式,也是认知手段。"计算机—人"的双向隐喻不仅提供了描述和理解计算机及人类自身的方式,同时,在"计算机—人"隐喻的启发下,模拟人脑成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目标,心智研究也采取了一个新的范式。纵然有着诸多局限,"计算机—人"双向隐喻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语言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语言的思索源自于哲学家们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即现实世界是"词"表达出来的世界,还是"物"本身构成的世界。由此形成的哲学中的唯名、唯实和唯理、经验等哲学传统对语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的理论构建有着隐性奠基作用。无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或者认知语言学都是唯名-唯理-形式或者唯实-经验-功能等理论的发展。语言研究的具体方法论也是哲学中的二元论、数理逻辑、家族相似性等理论的具体应用。语言学的三大分支—语义、句法、语用是哲学中的名词中心、谓词中心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更替与补充。哲学是语言研究中的恒定常项。  相似文献   

18.
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表征,结合人类学、心理学、色彩学、神经生理学和对比语言学,探讨了颜色词的心智和生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人对颜色的感知是视觉神经与大脑认知能力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说明看似客观的语言符号实际上是人脑和语言机制的处理两者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从内省主义到行为主 义,再到认知主义的演变。认知主义支配下的认知心理学采纳了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其基础理论有两个要点:一是功 能主义立场,二是表征理论和计算理论。目前,心理学的发展正在寻求重大的思想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20.
人们的大脑中存在影响语言理解的模块性认知机制.从语言学角度讲,语言系统是典型的模块聚合的例子;从哲学角度说,指称意义观是典型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的模块对应观.心理模块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是语言在大脑中的推理和加工过程,同时也是认知模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认知科学理论框架下,语用认知是心智阅读模块下的子模块.根据关联理论,语用认知模块在语言的认知推理和加工过程中启用一套快速、节约的机制,所费努力少,理解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