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数量法和价格法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针对这种过剩,除了在财政货币和经济转型方面采取措施外,还应在分流流动性、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外汇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我国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我国经济是劳动过剩经济,劳动力供给过剩与劳动力需求不足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国有企业改革要深化,政府机构要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将使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要用历史唯物产义发展观科学认识我国的失业问题,推动失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基本国策,重视和对待失业问题,积极稳妥地安置失业、下岗人员,攸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取代了过去的流动性不足,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银行流动性过剩这一广为受到关注的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首先,简述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和流动性过剩的不利影响。其次,重点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指出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当前我国的货币机制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最后从微观、宏观层面和金融监管当局角度提出破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4.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2015年公布的各地区分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应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效率的改善具有监管效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非国有、无政商关联、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产业政策监管效应更加显著。在稳健性部分,发现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补助、并购重组两种途径影响投资效率;替换了被解释变量,研究结论依然稳健。该研究不仅对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产能过剩难题和探讨制约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推动政府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2015年公布的各地区分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应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效率的改善具有监管效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非国有、无政商关联、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产业政策监管效应更加显著。在稳健性部分,发现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补助、并购重组两种途径影响投资效率;替换了被解释变量,研究结论依然稳健。该研究不仅对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产能过剩难题和探讨制约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推动政府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严重的产能过剩将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增长型衰退”。中国不少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表现为产能持续过剩,如果不能对此有效地治理,由产能持续过剩引发的隐含增长型衰退极有可能演变为实际增长型衰退。因此,研究产能持续过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势在必行。在“货币化生产”的经济中,找出产能持续过剩行业的货币供给路径,就可以解释产能持续过剩产生的根源。在现阶段遏制产能持续过剩的政策思路,重点是强化商业银行对产能持续过剩行业货币供给的信用控制。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流动性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数量和价格两个方面,其实质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结构问题。治理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方法是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理顺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使之与中国对外开放的阶段与水平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长期依赖外贸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面临严峻挑战。外贸出口减少、市场供给过剩、消费能力不足、物价持续下跌等通货紧缩风险凸现。要克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困难等不利的局面,必须灵活机动地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走自主经济增长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转向了过剩。过剩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已成为制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总体的过剩,既有总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和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体系的缺陷,是多重矛盾、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农业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突出表现为以隐蔽性失业方式存在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目前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就业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进入攻坚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