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哲学思潮的影响下 ,美学被极端地狭隘化为对艺术的定义 ,造成美学严重地脱离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当代西方美学家在摆脱这种狭义美学时不约而同地回到鲍姆嘉通对美学的原初定义 ,将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广大的感性生活领域 ,甚至将美学扩大为整个哲学的基础。这种广义美学的发展倾向 ,在中国现代美学中以蔡元培最为著名。我们今天回到蔡元培 ,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与西方当代美学家回到鲍姆加通同样的意义。这不仅涉及到对蔡元培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定位问题 ,而且可以为今天的美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3.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定义是分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它涉及对于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对于这个问题.分析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美学家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而另外大部分的美学家则反对这种观点,并且提出不同的艺术定义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乔治·迪基的艺术制度理论和阿瑟·丹图艺术世界理论.本文将在深入分析各种艺术定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艺术结构"的概念,对艺术定义的理论进行概括和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7.
艺术定义问题是当代西方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滥觞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美学围绕着艺术的界定和分类展开了论争。以魏茨为首的一批分析美学家认为艺术不可定义,而其后的后分析美学家则驳斥了这种不可定义论,其中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又称“惯例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丹托指出了艺术品的共性是一种关系属性;迪基受丹托的启发,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将“体制”这一社会学要素引入“艺术界”理论中——关注艺术品资格在社会现实语境下是如何获得的问题。因此,丹托尤其是迪基的体制论标志着美学进一步脱离艺术品本体论的轨迹,向文化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已成为当代关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8.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一生从事美学研究近60年。周来祥先生已离美学而去,但却留下宝贵的美学遗产,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即:底蕴深厚的辩证思维方法、切入精髓的古典美学研究和从古代和谐突围的历史启示。中国当代美学目前正处在低落徘徊的状态,为了走出“后古典主义”的困境,我们应当继承和光大老一辈美学家的理论遗产,以双向对峙、内外互动的方式大规模地开发中国现代人的审美世界,进而在一个新的历史平台上重造中国美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的主流分析多集中在功利性、世俗性、诗性和主观直觉性,但对自由与审美的关系、生命价值审美观、审美的个体性等边缘美学理念之探讨总是处于遮蔽的位置。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通过对个体生命审美所蕴涵的意义特征及其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使近现代中国美学具有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要论析了桑塔耶纳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他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对桑塔耶纳有关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美的定义)、审美分析(形式美问题、表现问题)乃至艺术分析等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本文均作了简要介绍与独到评析.本文认为,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方美学在20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他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东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今道友信认为东方美学是“基于意象的思考” ,而当代西方美学家在关注当下的美学时其焦点也聚合于对意象的思考这一点上。鉴于意象在当代美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着重就东方美学背景下的原始意象的表现形态进行初步的梳理整合 ,为繁荣 2 1世纪东方美学做一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斯蒂格勒等当代美学家不断突破形而上学美学对感性的桎梏,重返“感觉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情感生成机制问题,以扩展的理论话语与研究范式重新介入艺术问题的思考。斯蒂格勒将艺术置于可感物的存在模式中,强调艺术“技艺”面向对感性的重构,艺术与感性的双向构成为当代美学进入艺术场域提供了诸多启发。面对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造成的美学的灾难,斯蒂格勒以“工业艺术”调和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技术结合的数字艺术焕发出独特的感受力,蕴含着重塑感知方式与意义的潜能。感性的“技艺性”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问题,推动了美学重新进入艺术的进程,当代美学与艺术重新结盟。  相似文献   

15.
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等崇高范畴的基本组成因素,在蔡元培和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对立发展,从而丰富了崇高范畴,完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步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新实践美学如何向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实践美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的实践美学主要的成就在于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在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巩固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实践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潮流.第三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创新时期即新实践美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方法涌进中国,逐渐形成了一股"超越"实践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流派.面对着这股潮流,一些坚定主张实践美学的美学家,一方面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实践美学的体系,努力完善、深化、修正实践美学的体系,出现了一股实践美学的创新热潮,产生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以实践美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1)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根本保证;(2)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厚基础,离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传统美学的根基,中国当代美学既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美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当代的美学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3)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4)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分析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指出,尽管艺术哲学与美学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是两个存在交叉实则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艺术的审美理论,主要形成于美学向艺术哲学演变过程中,无功利的审美作为美学学科的核心与艺术本质的结合,使得艺术哲学和美学之间造成长久的混淆.卡罗尔通过对艺术哲学与美学混淆的历史与原理的辨别指出,艺术哲学研究范畴较美学宽广,包括核心问题艺术本质,以及与艺术本质相关的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艺术经验、审美经验等多个重要问题.艺术哲学的潜在基本任务是将正在出现的新作品尤其是革命性作品,归为艺术家族而提供理论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与后现代身体美学和现代意识美学的对话交锋中,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家,立足于大众媒介兴起的时代语境,重新审视传统意识美学的精英主义倾向,积极回应当代身体美学的平民主义诉求,最终走向身心一体的主体问性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