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出版行业改革的推进,学术期刊的市场化脚步越来越近,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必须走出"象牙塔",适应市场化的大潮。只有顺应并打造学术期刊的商品属性,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事实上,先行改革的出版物——市场化媒体(尤其是纸媒),已经预示了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它们的宝贵经验值得学术期刊学习、借鉴。例如:树立牢固的受众意识,增强时效性等服务意识,形成多渠道的宣传意识等。但是归根结底,要想在近万种期刊中找到立足之地,追求特色才是学术期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以此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逆反性、参与性等特点,受众的话语权更加强烈。编辑应意识到受众心理的时代特点,以受众需要、受众接受为基点,增强受众意识、责任意识,强化选择、引导、暗示等功能,传达给受众一种正确的理念、积极的情操、高雅的境界,进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  相似文献   

3.
传统媒体公共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程度与范围的增强和扩大,一些凸现新闻价值、评论价值、受众意识的公共新闻评论专栏、专版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呈增多趋势,此论说领域以公众的平等参与和交流为出发点,形成了传统媒体公共评论领域民主、开放的言论氛围。这是传统媒体为调和长期以来新闻评论领域存在的媒体视点与受众视点的矛盾,以此体现新闻媒体受众意识强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必然趋势,国内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作者着重从期刊专业化定位,实施集群化战略;打破自我封闭,进行国际化运作;突出学术影响力,提高稿源质量;强化主编的主体意识,调整编辑队伍等策略来推进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以人性为核心,从四大方面阐析人的错误认识产生的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无形地阻挡着人们通往真理殿堂的道路。在当今信息、新闻极速传播的时代,新闻媒体以及受众对现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培育和强化当代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公民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在提出新时期新闻工作者以及受众缺乏公民意识种种表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构路径:勇于再现新闻事实;摒除传统观念中的糟粕,吸取精华,与时俱进;增强理性辨别能力;公正、客观地报导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市场与高校学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受制于学术市场并形成自身的反应体系——学术期刊市场。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市场中的主力军(数量上),但遗憾的是缺乏战斗力(质量上)。改变现状的思路是——强化学术市场意识,把握学术期刊市场动态,准确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同时正确处理好追求学术价值与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和学术活动的规范运行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证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应当深刻学习领会著作权法,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并在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贯彻执行之,以维护刊物声誉,保护作者权益。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网络化进程,无论是对学术期刊本身,还是对其编辑自身,都孕育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期刊内容的生产者,只有改变其惯性思维,克服其职业惰性,弘扬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办刊的现实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期刊的主体。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知识面很宽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及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完善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能力结构,争创精品期刊,是当前我国期刊出版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强化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学术期刊的竞争力,从而使期刊在激烈的出版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繁荣、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中的特色词的英译历时语料,考察特色词英译的历时变化特点及成因。研究发现:特色词英译的受众意识越来越强,归化比例增大;译者通过纠伪求真、删冗求简、增译求准、改译求精使译文更具时代感、多样性和灵活性,更易被国际受众所接受;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亟需实现国家大政方针的对外有效传播,外宣翻译承载着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与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任,亟需强化国际受众意识,适当顺应译入语文化背景,与时俱进,避免盲目异化。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术期刊的学科领域广泛性、作者群体有限性以及与科研工作的互动性,必然要求其形成并确立鲜明的个性与特色。高校学术期刊的特色体现在反映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及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和栏目设置等方面。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从思想认识、选题策划、栏目编排等诸方面培养和强化特色意识  相似文献   

11.
对受众的考察从来都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受众研究一直没有挣脱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只是到了19世纪以后,多元、复杂的受众观才逐渐浮现。多维的受众取代了单一的受众,被动的受众让位于主动的受众,从而使传统的受众概念经受了全新的重构。传统的观点把受众当作是话语试图统辖的对象,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受众看作是参与修辞话语的构建者,基于此,言者和受众的界限不断淡化,受众开始消解。  相似文献   

12.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受众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基于此,培育受众市场对参与竞争的所有报纸来说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培育受众市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刺激受众对报纸的消费需求,以扩大受众群。而根据有关学者对受众的层级划分,一个报纸的受众实际上分为四个层级:固定受众、不稳定受众、潜在受众、边缘受众。通过分析报业受众市场的这四种不同层级及其潜在受众之特征,认为实现潜在受众的转化实为报业受众市场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并对如何转化潜在受众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媒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媒介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从我国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民族文化都面临重大的挑战,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受众争夺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的民族文化除了关注本土受众之外,还要争取海外的华人受众、在中国的外国受众和跨越国界的受众。  相似文献   

14.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受众现有一个嬗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四个阶段:马修·阿诺德以及利维斯主义者的文化精美主义受众观,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单向度受众现,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多元性受众观,约翰·费斯克以及德塞图等的抵抗性受众观.受众从庸众到游击战士的发展表明受众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大众文化的性质、功能的改变,对于受众观的嬗变过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点.  相似文献   

15.
阅听人一方面有受控的可能,原因是媒介组织的利润最大化、大众的分散和从众心理、人们认知的局限。同时,阅听人有反抗的各种可能,体现为阅听人的分化、阅听人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等。本文结合三部经典影片,论析阅听人受控与抗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传媒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传播受众美学也由此产生。传播受众美学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变化作为自己的规律核心,主张受众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强调受众审美意识对传播者审美创造的启示、借鉴以及对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塑造作用,强调提高受众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中西方传播受众美学虽因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国情并相互借鉴和促进,这也是国内学者所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旅行真人秀的热播引发了出境旅游热。为厘清这一作用机制,从受众涉入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中介变量、文化距离为调节变量,探究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众涉入与出境旅游意向呈正相关;(2)受众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对出境旅游意向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在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了受众涉入对出境旅游意向的影响,且这一调节效应以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中介变量。基于上述结果,目的地营销组织要精心设计节目内容,提高受众涉入度,强化目的地形象塑造与推广,突出文化相似性,激发受众到访目的地的意向。  相似文献   

18.
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一种受众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斯克的传播学研究深受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威廉斯、霍尔等的影响,更加关注受众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受众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性受众观".  相似文献   

19.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或某一电视节日的人数在观众总人数的比例。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市场化,收视率已纷纷被各家电视媒体作为节日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和奖惩创作人员。现从三个方面分析影响电视收视率的因素:一是媒体因素,比如频道间或频道内的节目质量、编排、宣传程度;第二方面是受众因素,主要有受众的收视动机、收视习惯、受众构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区域状况等)、受众的需求、受众的偏好、收视规律等;第三方面是季节和地区因素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研究视野下受众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观到霍尔“编码/解码”模式中对受众主动性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受众研究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导致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现实之间产生隔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其实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应该把“主体间性”概念引入当代受众研究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