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模型的演进及其认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是人们科学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重要桥梁。模型作为对研究对象"数学筹划"的结果,必然具有简约近似的特征。模型的不同形态和精细程度表征了科学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模型从实体到观念化、从理论到数学化、从定性到定量、从计算机模拟到仿真,逐步从形象变得抽象,最后却又从高度抽象回归到形象。另外,理解科学模型具有的主体性、诠释学特征,这对于理解当今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要实现由"学习科学"向"领悟科学"的转变,把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融入科学教育中是个重要环节,而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关键在三个方面:科学既是经验的,又是理性的;科学的严格方法和原则;科学的进步机制.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经验简洁性是理论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合理标准之一。经验简洁性要求以最少的经验解子说明或解释最多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相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协调力模式给出了经验简洁性的量化评估方法。哥白尼体系取代托勒密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经验简洁性。  相似文献   

4.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中已有的各种“经验”概念均存在不足。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中,经验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类型的精神产品,是一个自在的、整体的和开放的复杂系统,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应当在整合了实践与认知、活动与思维、主动与被动、理智与情感等整体论的基础上界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纠正当前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实践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所谓经验与陈述之间的鸿沟只是表象主义科学观提出的一个假问题.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介入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对于新的实践科学观来说,该问题是不存在的.这种新的科学观念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法律阐释的原则是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这关乎西方法哲学传统中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无休止的论争。自然法持有"法律因正义而生"的论点,要求从道德意义理解法及"普世性"的诉求遭到了批判;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因命令而制定法律",将事实与道德性二元分离,试图否定最高"价值"维度来创建法律科学,则造成了陷入经验主义的危险。这两种理解均是误解马克思与法律关系的理论根源。当我们借助马克思历史科学的视角便可以看到,马克思既通过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颠覆了法律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思维,又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瓦解了自然法的"抽象的形而上学",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法哲学的"双重超越",建构了通达"正义的生活秩序"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信念     
在经验化社会和自然规律或原理不断地被称为科学时,人类也许真的陷入科学盲目主义和科学狂热主义的泥潭中,人类在这种被称为科学规律或原理面前失去了信念之中的永恒理性。让人类盲从和狂热的是人类对科学本质的曲解,人类的思维也发生了极大的混乱,使得他们不得不从眼前的功利的视角来理解这些规律和原理。本文试图从探讨科学到底是什么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确证当前人类对科学的错误性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日本法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揭示战前和战后日本法社会学的科学因素.作者认为,早期的日本法社会学与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存在许多共同点,战后日本法社会学的发展则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美国经验科学的深刻影响,这是日本法社会学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法社会学的科学因素对日本法学的研究方法、对"法"的理解和对民法解释学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和具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信念     
在经验化社会和自然规律或原理不断地被称为科学时,人类也许真的陷入科学盲目主义和科学狂热主义的泥潭中,人类在这种被称为科学规律或原理面前失去了信念之中的永恒理性。让人类盲从和狂热的是人类对科学本质的曲解,人类的思维也发生了极大的混乱,使得他们不得不从眼前的功利的视角来理解这些规律和原理。本文试图从探讨科学到底是什么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确证当前人类对科学的错误性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杜威从其经验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否认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认为科学本身蕴含着价值,而价值判断也具有科学的逻辑性.科学是一个具有多种结论的体系,其价值内涵是由国家政治、科学家个人的注意力与兴趣以及大众需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方法和科学结论在文化结构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通过改变人们的旧信仰,建立新欲望和新目的,从而展开其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执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和自身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科学执政的前提;理性对待科学是科学执政的认识基础;把握三大规律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创新体制是科学执政的制度保证;转变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的有效方法;提高执政能力是科学执政的重要目标。这些经验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的可理解性"是科学理解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而对这种可理解性的证明来自于"体用不二"这一本体论承诺.对于科学理解而言,混沌是其本体论前提,其内涵是正在生成的确定性.通过将本体论承诺与科学知识的两种形态联结起来而推断出科学理解的主要机制是判断力,通过科学史上的案例对其进行逻辑和事实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确定科学理解的形成机制与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经验思维创新活动是指直接统一于主体某种特定的实践行为活动而进行的具有一定创新程度并带有主体行为经验特征的较低级的思维活动形态。它之所以具有创新功能,是由其思维的实践活动基础、思维活动结构自身的创造机制及其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所规定的。经验思维的创新活动具有实践行为性、自发性与自由性、简单性与经验习惯性以及有限性或局限性等思维活动特性。肯定和深入研究思维创新的经验思维活动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验科学借助于归纳的逻辑从单称陈述推理全称陈述的真理性,是不可靠的;同样也无法从一个特称陈述为真,证伪一个全称陈述.事实上,经验科学不可能产生对理论的最终证实或否证.科学陈述的客观性在于它们能被主体间相互检验,其科学性是命题的可检验性即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证明一个理论是科学的,在于表明这个理论是可错的,它接受被否弃.科学的规则不保护科学中的任何陈述不被证伪,使科学是并永远保持是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16.
政治科学的科学性一直受到质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经验政治理论及其系统的研究理念、哲学、方法和路径.经过行为主义革命,政治研究逐渐趋向于一个有序的分析基础:科学主义、形式主义、关联主义、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然而从"梅里亚姆的科学难题"开始,政治科学家就在反思政治分析的科学性.与自然科学不同,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政治科学不仅要解释政治问题的因果关系,还要对政治问题的意义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理论创新的经验新奇性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理论的经验新奇性是科学创新的合理指标之一。经验新奇性要求理论推出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相符的新奇理论型经验问子越多越好。协调力模式给出了经验新奇性的量化评估方法。经验新奇性不是对新奇现象的解释,而是预言的新奇现象得到观测型经验问子的验证。一个理论面临经验新奇性冲突这一事实并不能充分决定对该理论的抛弃,因为没有抛弃该理论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8.
现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一样越来越社会化,即处在有组织的社会建制体系之中.但与此同时,它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小科学"特征.所有这些建制化和非建制化的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承认、奖励、资助、报酬等建制结构,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时,不能不考虑的抽象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理论创新的经验统一性标准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科学理论的经验统一性是理论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合理标准之一。经验统一性要求理论导出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相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涉及的异质性经验范围越大越好。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可以通过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和经验统一性加以定义。与富兰克林的电流质说相比,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具有更大的经验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观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的文化特征,但各有偏颇。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不应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中性的"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科学的人文价值,把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中,应该从"人类活动"、"人类需要"去理解全部科学,在其内部同时蕴涵着认识价值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