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5月28日,主题为“小学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困境及路向”专家论坛在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论坛指出,小学化和游戏化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经验的传递方式,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本质上是融合贯通的,小学化和游戏化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要“科学做好入学准备”,需要辩证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论坛强调,小学化的产生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因素,小学化的治理不能一刀切,需要置于“一时一地”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全面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围绕目的与内容观、教育形式观、评价观、教室环创观几方面内容,对142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观念“小学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前”与“学校”的内容冲突是教育目的与内容观的动力表现,集体教学过多是“小学化”教育形式观的组织表现,结果重于过程是“小学化”教育评价观的导向表现,教室“幼趣”不足是“小学化”教育环创观的课程表现。幼儿园教师观念“小学化”倾向的形成与教师教育的观念保障、幼儿家庭的利益诉求和教育机构应试教育的低龄渗透紧密相关,其治理需走分层施策之路,家庭要改变应试取向的教育方法,积极回应幼儿园的“幼儿本位”工作;职能部门要系统改善“幼小衔接”工作,全面落实小学入学的准入监管;幼儿园要及时更新保教工作观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前教育觉悟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村贫困地区的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所面临的最大难点。目前,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留守幼儿群体保育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令人堪忧;农村幼儿园物理环境和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教育教学“小学化”。为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幼儿保育与教育工作的发展,应逐步完善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治理结构,加大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准入和职后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既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决策,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仍然薄弱。“镇村一体化”是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发展战略,有助于消除园所之间保教质量的差异,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多元治理理念下“镇村一体化”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困境:治理主体角色困境、治理过程中的协调困境、各主体间认知能力失衡困境、持续互动的技术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镇村一体化”的治理路径:做好镇村一体化治理组织建设、创新一体化治理制度、提高弱势治理主体的认知能力及积极主动性、创新治理技术、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顽疾,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专项治理,但成效有限。幼儿园“小学化” 治理政策在执行过程涉及多个利益方,因此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应对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契合性。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分别 是政府部门、幼儿园、家长、小学一年教师及媒体与社会公众等。通过访谈并结合文本分析得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结合 利益诉求分析出政府部门与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政府部门、家长与小学一年级教师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据此,提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观;幼儿园及小学应积极与家长配合,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充分 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正确的育儿知识;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等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农村的村庄学校消失,村庄幼儿园兴起,农村幼儿园成了农村社会的文化高地。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治理存在治理主体“靠政府”,治理取向“唯城”“唯农”,治理目标“扶贫不扶志”,治理过程“治标不治本”等困境。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任务是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改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农村学前教育治理的路径在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建构供给时代发展和符合农村人文的治理取向;心系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治理目标;探索“标本兼治”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幼教小学化是学前教育实践中一个长期存在但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粤西三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幼儿园设备、环境布置、幼儿一日生活、园所管理等方面具有小学化的倾向。针对小学化现象,从三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用小学资源来办幼儿园是导致幼教小学化的直接原因,二是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难以胜任开展与幼儿相适宜的活动,三是家长对孩子知识学习的需求使得幼儿园突出了小学化倾向。本文从提升教育质量、师资培训、监督管理和挖掘农村幼教文化资源方面,提出了去小学化的政策建议和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即尚未上学就已厌学,压抑天性剥夺快乐,违背生理损害健康,打击自信个性失健,片面发展错过关键。并讨论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和发展过程:逐利幼儿园的生存策略到小学教师的积极反馈再到家长的要求和推波助澜,最后发展到各幼儿园主动或被动的卷入。针对于此,提出了治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方案:一是政府应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小学教师应熟悉幼儿的发展规律,改革小学低年级教育;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学前儿童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历来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客观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和“幼儿游戏放任化”两种倾向,在矛盾分析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指导下,辩证分析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重视不同游戏中的学习重点与游戏间的连结性、丰富游戏材料及完善幼儿园环境创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及其结构即“认知图式”在认知中起着决定作用。社区治理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同样受到文化认知及其认知图式的影响。文化认知构成了社区治理价值选择、工具选择和主体态度指向的依据。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认知困境,即基层政府的“全能政府”认知偏误、社区组织的“行政导向”认知偏误和社区居民的“搭便车”认知偏误。破解这种文化认知困境的出路在于更新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知识基础、优化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经验基础和重建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农村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迅速的解构,已由传统乡土社会逐步进入“后乡土社会”发展模式.后乡土社会视域下农村存在农民自我意识强化与传统治理模式矛盾、农村政治精英角色多重化影响其决策行动的公正性两大治理困境.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推动广大村民群体主动参与农村治理,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及法制建设是化解以上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动式治理逐渐成为社会转型中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分析范式,转型中国秩序重建中的运动式治理的制度环境与实践机制体现为压力型体制下的层级协同机制、锦标赛体制下的政治动员机制、科层官僚制下的行政吸纳机制。社会转型语境中运动式治理困境体现为“运动式”治理与“科层制”实践的“内卷化”困境、运动式治理行动中的“政策变通”与“共谋行为”以及运动式治理中基于“治理政绩”取向的“治理剧场化”与“剧场政治”困境。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变迁的中国经验逻辑及其现代转型体现了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运动式治理到科层运作的双轨协同、多元主体共治下的参与式治理以及行动者互动场域中的基层网络治理转向。  相似文献   

13.
薛涌 《社区》2009,(33):58-59
最近20年来,美国的幼儿园里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来,幼儿园只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没有任何学习的任务。但不知不觉中,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大趋势,这种“死读书、读到死”的应试化教育与欧美从19世纪以来遵循的以游戏为主的有效的学前教育主流大相径庭。这场发生在美国幼儿园的无声战争,到底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与农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其治理困境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在造成乡镇政府治理困境的诸多因素中,体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乡镇政府"内卷化"等是关键因素,应该从适度扩大治理决策权、实现事权与财权统一、着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四个方面来纾解乡镇政府的治理困境,为实现善治型乡镇政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与农民的互构式治理意味着乡村治理现代化和长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现,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双轨道有效耦合。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认知范式,以“互惠共生”关系为视角,以红岩村“村民议事会”作为案例,政府和农民的互构式治理过程呈现“强政府-强农民”的良性互构模式,以此化解乡村治理困境、创新基层民主治理,通过互构主体、互构动力、互构方式、互构域四个要素相互作用以达到互构式治理机制运行最佳效能。未来互构式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需要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实现赋权增能、强化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互动、加强文化和情感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大班幼儿的视角探究幼小衔接,采用“马赛克方法”,选取三所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幼儿园的 66 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小学”为主题进行自由绘画和说画,并逐一访谈,了解他们对小学的认知和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与小学在校园环境、学习方式、生活节奏、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三方合作:幼儿园用心帮助儿童做好入学的准备,小学积极做好接纳儿童入学的准备,家庭配合引导有序做好儿童入学的准备,三位一体使儿童顺利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幼小之间的“衔接点”——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幼儿园大班可以向小学的教学形式逐步靠拢,但要避免“小学化倾向”。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都需要进一步认识游戏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引入幼儿园以游戏为中心的指导方式,发挥游戏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角度看,乡村教育治理的核心在于规范乡村教育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的制度与程序。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对于丰富乡村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与执行模式、发挥第三方评价和监督乡村教育质量的作用、挖掘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蕴含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乡村教育治理中的典型问题。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治理为实例,分析当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有关对策建议: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社会力量对乡村教育治理的精准支持;厘清政府与社会在乡村教育治理中的责任;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服务的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生态宜居”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治理有效”的核心所在和“生活富裕”的基础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崛起在增进广大农民现代性意识、促使农民群众走出传统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认知带来新的挑战,农民的价值判断趋于多元、公共精神趋于式微、集体观念趋于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多元整合困境、公共性培育困境、价值取向困境和组织保障困境。新时代,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增进农民的价值共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以乡村文化构筑新型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主要目标,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幼儿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尚偏重外在形式要素而忽视游戏的精神内涵。因此,正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育目标的急功近利、教育方式的“自上而下”、 过度的“寓教于乐”、教育互动的表层化等方面导致的游戏精神偏离的事实,通过解放儿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观察与反思,进一步了解幼儿并确认教育行动的有效性,应实施后续教育行动,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积极引导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游戏精神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