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三维”即交际维、文化维和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出发,对丽江世界遗产景区的英译文进行举隅解读,探讨外宣翻译的“三维”转换。译者在产生译文时,在交际维上应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在文化维上应突出文化内涵,在语言维上应注重语言形式和修辞的转换,以此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2.
翻译改写是基于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策略选择,旨在更忠实地呈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同时又能保持译语的流畅。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对此颇具解释力,并赋予翻译改写以理据。语言维的改写,旨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译文的可接受性。文化维的翻译改写,旨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更多地“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以努力实现英汉语言文化信息的动态对等。交际维的改写,旨在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霁野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译著丰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考究李霁野的译介活动。鉴于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可操作性,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考究李霁野的诗歌翻译,以其译著《妙意曲》中的诗歌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所彰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及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李霁野的文学翻译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胡适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阈。胡适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胡适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代表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域.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材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自身能力适应性选择的产物,其翻译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导下,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公示语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译者应对公示语原语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方面进行适应性转换,并做出适应性选择,最后选择“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汉英公示语译文,它在目的语中的“存活度”高,被外国游客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就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本文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英译进行分析其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8.
“多维转换论”是生态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译者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译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出发,在译文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茶加工工艺文本语言结构复杂、文化内涵丰富,英译难度较大。文章从多维转换论视角出发对茶加工工艺英译进行分析,结合三个维度探讨茶加工工艺英译的难点,从而进一步探究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角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好地完成茶加工工艺英译。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比较《枫桥夜泊》的三个译本,检验其是否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应当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译文选择,根据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程度的高低来评价译作。当代翻译家高健在翻译《瑞波·凡·温克尔》的过程中充分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成功地进行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原作的语言信息、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较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浮生六记》译文是林语堂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等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产物,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狼图腾》的葛浩文英译本,着重探讨葛浩文在翻译《狼图腾》时是如何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选择转换的,他的成功翻译为后辈再翻译中国作品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以便以后能让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真正地做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以金融文本的英汉翻译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金融文本的特点与功能,从翻译适应选择的视角,探讨译者如何在金融翻译生态环境中实现以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核心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产出最为准确、规范、贴切的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同样都有从正、反两个视角来表述同一概念的语言现象。汉语里一些习以为常的公示语,英译时从反面来传递其语言文化信息,往往更能传情达意;反之亦然。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原则赋予公示语反译以理据。语言维的公示语反译,旨在以目的语为依归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力求语义信息的双向动态对等。文化维的公示语反译,则更加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阐释并践行"以我为准"的翻译原则。交际维上的公示语反译,格外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升"整合适应选择度"并忠实再现源语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复提出的"信、逹、雅"历经百年沧桑,为译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究其原因在于它概括了译事的一些规律。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信、逹、雅"所概括的译事规律,解读的工具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选择/转换理论。本文的研究假设是:严复的"信、逹、雅"与胡氏的"三维"选择/转换之间存在著对应关系:即"信、逹、雅"分别对应于文化维的选择/转换、交际维的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选择/转换。本文通过演绎论证和例证分析,印证了所提出的假设并得出结论:严复提出的"信、逹、雅"本质上可以诠释为译者在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和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6.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精品,也是我国散文经典。关于这篇散文的译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张培基的和刘士聪的译文。文章通过对中文小说《落花生》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尝试性的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适应选择论依其基本原则可以被定义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所对应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具体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相似文献   

17.
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译者,应了解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所展示信息的状态.准确把握公示语的语言风格,维持公示语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3个层面做出最佳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探讨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译者在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居中心地位,需从翻译生态环境层面做出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选择。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多维度解释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基于该理论的研究,把译者主体的适应选择与诗词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视角对比分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四个英译本,旨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提升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