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略论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技术是当前学术界颇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界定了社会技术的内涵,认为社会技术是调整、改造(善)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析了社会技术中存在的诸多哲学问题或者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同时,论述了人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着重强调了当前技术哲学要深入研究社会技术形态、社会技术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运用哲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试技术客体的二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技术客体的二元性,即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陈述了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二元属性关系并不简单地适合于因果对应律,此二元属性统一的基础应该是基于因果关系之上的实用主义准则。在揭示出技术客体二元属性统一的准则之后,对技术客体的设计范式进行了思考,提出技术客体的设计应该是一种二元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3.
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狭义技术属于自然改造的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广义技术首先属于实践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范畴,既包括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自然技术和人类改造社会、改造主体的社会技术,也包括一切非生命物质所具有的自在技术和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本能技术.自在技术、本能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是四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技术形态,彼此间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历时升迁发展与共时影响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三类技术的统一性——对广义技术的一种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义技术价值论出发,有必要探讨和确立其反思的对象--广义技术.广义技术是指解决问题的特定行为中的特定操作规程和规则的总和,从宏观上包含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文技术三大类.三类技术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可以统一到广义技术概念上来,这些能从三类技术与人、科学理论、价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5.
综合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会聚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给技术带来变革,也会改变我们人类自身的处境。技术的会聚与技术集成并不相同,它更强调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创造,对整个技术体系重新塑造。技术会聚对于理解技术本身、打开技术的动态黑箱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会聚蕴涵的技术潜能值得重视,而其具有的不可预知性也呼唤技术伦理的关注与参与。技术哲学应当关注这一新对象,使其发展造福而不是危及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技术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止。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即自然技术。广义的技术既包括自然技术,还包括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本文旨在广义技术的含义下,讨论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单一与多元——浅谈建筑设计的几种技术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前提以及建筑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要求 ,论述二十世纪以来建筑设计在几个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向 ,探讨在生态整体观念下新技术趋向在建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技术、技术思想与技术观概念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技术的定义有三类 :较权威辞书中的定义、学术共同体的定义、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自行定义。前一类有较强的世俗性 ,后二类有较强的哲理性。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而技术思想是对技术的系统化、条理化的观念 ,是在一定的技术观指导下的理性认知过程的结晶 ,是概念与实践性的统一 ,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的理论形态。国家技术观会指导国家总体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理论界个人的技术思想被国家领导人物接受 ,会影响国家技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的技术研究是人类学产生之后的事情,且与人类学各理论流派的兴衰相一致。技术人类学在当代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蒂姆·英格尔德、皮埃尔·莱蒙里尔、布赖恩·普法芬伯格等人。他们的工作使得技术人类学逐渐由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但是,技术人类学要想走进学术的中心,还必须解决好以下理论难题:第一,如何构建统一规范的技术人类学理论框架;第二,努力获得学术界的认知认同和职业认同;第三,在利用语境论和系统论的同时,如何洗清循环论证的嫌疑。  相似文献   

10.
技术概念与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技术概念的见解不同, 对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的认识也不同。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自然技术, 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发明, 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推理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技术代码"是工具性的物性要素在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性的人性要素的"指引"之下组合而成的构架和显现,具有实现转化的可能性。生态环境问题和劳动过程异化问题的实际存在,既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转化的必要性,也昭示了这种转化的方向,即生态化技术和人性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上讲,社会技术和自然技术一样是确定存在的。社会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着和自然技术一样重要的作用。在技术领域中引入社会技术就必然要求创新和发展技术观念和技术概念,突破对传统技术定义的局限。在技术观念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创造、技术使用、技术评价三方面探讨了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问题,指出"善心"、"善用"、"善智"是技术活动重要的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解析技术 :“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书不是仅仅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 ,而是从整体上将“技术—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客体 ,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上是一种STS视野下的技术社会学研究 ,这是该书的逻辑研究起点和立意新颖之处。书中既有从哲学层面对技术本质的基本探讨 ,又有从社会学层面对文化与技术关系的分析 ,最后又将这种多元探讨纳入STS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 ,并进而走向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技术素养是指"理解、使用、管理和评价技术的能力",并藉此厘清技术素养的内涵。从技术素养的"结构、领域范畴、测评方法、测评基准"四个维度构建技术素养的测评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社会上针对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争论也很激烈。从技术民主化层面分析,需要保护科学家探索的自由与广大民众的民主监督权利的兼顾;从管理层面分析,应发挥有效的政府监管政策,建立不同观点沟通和对话的机制和平台;从教育层面分析,应加强大众科学普及,并应对技术的新特点所来的伦理建设新挑战;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分析,应将更长远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立在术的工具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综合考虑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技术问题是技术认识活动的起点,它是指技术活动中某种未知的情况与已有的技术情境之间的不协调或者冲突,因此,技术问题是技术认识活动的关键要素。技术认识的过程就是技术问题的形成、展开和解决,因为技术问题所隐藏的信息为解题提供了某些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启示;技术问题的类型引导着技术活动的展开,无论是正方向的指引还是反方向的限制;同时,技术问题对技术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工程师通过分析和比较技术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有的技术方案,保证技术活动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万花筒式的思想定位。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反思不外乎技术作用的确定性和技术的社会关系这两条路线。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条路线上接近于在长期历史中强调技术的优先性,在第二条路线上对技术资本主义给予批判并展望技术积累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在当代西方技术哲学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把这两条路线分别展示为分析的技术哲学和批判的技术哲学,倾向于一种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技术政治哲学话语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将这两种路线统一起来,进行一种技术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建构:以技术作用的确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置现代化议题,以技术的社会关系为实现这种现代化议题提供推动力,以便逐步走向一种自治的技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视角中的教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属于社会技术范畴。按此推理,教育技术应该在技术哲学研究范围之内。从技术哲学角度来说,教育技术主要由经验形态技术、物化形态技术和知识形态技术等三大类要素构成。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共同促进教育技术向前发展。从技术哲学角度研究教育技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全面理解其内涵,进而树立全面教育技术观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技术责任的研究,对技术责任研究的转向问题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释,即技术责任的主体研究从个体责任向集团责任的转变,技术责任范围的研究从地区性责任向全球性责任的转变,以及技术责任诉求途径的研究从道德责任向法律责任的转变等,并指出了技术责任研究的转向对技术本身以及对技术伦理研究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