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道德能力是一种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特殊能力。作为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它是人完成道德的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开端。与一般能力相比较,道德能力具有受动性和主动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独特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独立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命题是个千古难题。美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创造和发现。从对象世界与人的关系双线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 ,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 ,统一的接触点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是发展、创造、发现的结果。合规律、合目的的发现在本质上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当个人精神愉悦的对象能得到类的认同 ,美就具有客观性。而只有当美具有客观性时 ,美才能真正地存在。因此 ,只有当人的发现符合类的目的时 ,这个美才是真正的美。美应该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社会功利性、情感性和新颖性的特征。美的发展和社会同步 ,美学体系的建立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的音乐美学思想,反映了对先秦以来儒道二家的"中和"思想的融合.该著作把音乐客体与主体的生理、心理相统一,把艺术与自然、个体生命与社会相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相"和"的艺术境界.本文从乐的起源、美的本质、追求美的途径、三个方面剖析其"美在中和"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 ,及其剥削现象的不可避免 ,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求与非公有制经济及剥削现象之间既相矛盾 ,又相统一。消灭剥削现象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必须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由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效率与公平"相冲突"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它导致了一系列忽视和轻视公平的社会问题.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相统一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公平观,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既注重效率,又维护公平.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或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它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在社会关系面前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质发展的动力。私有制条件下人获取自己的社会本质和实现这种本质的发展有重重的障碍。应该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关系的当代转向,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世界的发展与物的世界的发展的不同步性、不平衡性的教训,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本质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的统一与协调。  相似文献   

7.
道德发展与人的解放表现为一个相同一的历史过程。人的主体进化经历了自然人、经济人和社会化自由人三个不同阶段,道德发展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臣民道德——市民道德——新公民道德的辩证发展历程。"臣民"在原始社会单纯表现为自然的奴役,在阶级社会则具有自然奴役与社会奴役双重内涵。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本质上是"市民"之抽象政治法律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消除了人的解放之制度障碍。迥异于资本主义市(公)民道德的新型"公民道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与一切私有制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道德进步是有机统一的,生产力的发展对道德的进步和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进步也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是与道德进步的要求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可以避免道德代价,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共同富强的本质为避免道德代价提供了根本前提,社会主义长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尚为避免道德代价提供了社会条件,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是避免道德代价的重要保证,客观上所付出的道德代价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必然逻辑。不仅如此,就其本质要求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是道德经济。  相似文献   

9.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弘扬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揭示,阐发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文化发展的密切关联,并围绕儒家文化精神与社会变革的碰撞和冲突,就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要求的新文化,以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以倡导"等级差别与公平竞争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统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相统一、家庭和谐与社会主导相统一、法律与道德相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未来理想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人的自然需要,表现出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等本质力量的肯定,具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特征。使"美"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看成此命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最美现象”是由一批草根群众、平民英雄引导的一种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文明现象,集中体现了价值主体的草根性、价值取向的向善性、价值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奉献的职业性和价值践行的自律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弘扬“最美现象”,应当积极回应道德建设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化理论为德行”的工作方法,推广“上下互动”的道德楷模培育新模式。通过促进“最美现象”制度化和常态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根入地、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杠杆”与道德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是与善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价值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本文从恶的社会历史本质出发,具体分析了恶的作用问题,以及对待恶的历史主义和伦理主义相统一的态度。首先分析了恩格斯对恶的历史作用的肯定,指出了历史的合理性和道德的不合理性的矛盾状态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事实。其次,分析了黑格尔的“恶动力”思想,指出恶是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趋于同一的一个环节。最后,在肯定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决不能放弃对恶的道德批判,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决不能对丑恶现象默然置之,必须无情打击。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完备的社会认识论,为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合理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构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学研究的"中轴",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后者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要求在方法论上必须从人与社会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层面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外,构建社会学理论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道德的双重价值结构主要表现在整体意识与自私自利意识、善待他人与善恶不分、重视道德理想与空谈道德的"统一",其根源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结构。改变这种历史价值的双重特性以建立统一的道德价值观,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伦理学和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对自然生态的肯定性联系,是生态技术美的一级本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态的肯定性联系,则是生态技术美的更高一级的本质。生态技术美本质的这两个层次,归结到一点,就是科学技术对人的肯定。其具体表现就是科学技术在跟人的联系中所显现的有用性与体验性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协调和结合着美感外观的“功能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徽州古民居是生态建筑的典型代表,蕴含了和谐的生态观。文章从"建造技术"、"宗族结构"、"道德自律"等角度对徽州古民居进行剖析,挖掘出其充满人性的生态本质,从而总结出古民居在尊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建筑与环境、与社会、与人之间相和谐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为在新徽派民居建筑设计中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本土生态文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一个人的人格本质比作一个“圆”,那么,政治信仰便是“圆心”。换言之,政治信仰作为人格本质的内核,有具明显的“社会”属性,它随着人的社会创造活动而不断完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理论就可以看出,人格应该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伦理关系、道德关系的一种自我塑造过程。人格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