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的祖先把追求"小康"、"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个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
对“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其关系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发展既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中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标准.但是由于对生产力基本价值标准存在着一些错误理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一理论是生产力价值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展开.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具体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衡量社会不同领域发展与进步程度的基本价值标准体系.江泽民同志这一思想是以生产力为价值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导向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的价值理想的现实实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是我国由"小康"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被"十六大"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的地位,这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的基础之上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公民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开创了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当前只有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主题,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建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目的是为在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个代表"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世纪面临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以先进生产力为标志,以先进文化为旗帜,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为自己思想境界的追求和政治道德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是一个比较富裕相对平衡更加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化了小康社会的历史主题,拓展了小康社会的历史概念和当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中国,"以德治国"具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新功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关键在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重点在于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