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汉时期,河南水灾严重,在数量上占全国水灾的一半还多。在地域分布上东汉水灾主要集中在豫西,大多是由长时间降水引起的。在时间上东汉河南水灾多发生在雨水集中的夏、秋两季。水灾分布集中的原因,除了气候、地理、农业开发、黄河淤积等因素外,还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河南水灾危害严重,不仅冲毁房屋和农田,使河南人口和耕地面积大大减少,还造成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患曾经是郑州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明清时期尤为严重。它不仅吞噬了无数人口,冲毁大量良田,淹没大批城池和村庄,而且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郑州地区水患严重,主要是黄河经常决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等原因所致。明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治水措施。这些措施虽有许多缺陷,但对我们今天治水、治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汉黄河暴发多次水患,原因是多方面的。黄河本身多沙、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迁及主河道发育的影响仅是部分原因。在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水患防治制度得不到有效坚持也是黄河多灾的重要原因。西汉政府在黄河水患时创立了一系列防治制度,起初效果明显,但至成帝以后,制度僵滞,致使河患得不到有效防治,成、哀、平、新莽时期都有水患发生。直至东汉王景重新坚持防治制度,加上环境变化等原因,黄河才得以长时期安流。  相似文献   

4.
黄河图在清代河患治理和河政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乾隆中期,河南段黄河出现严重河患,河臣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治理黄河,绘制呈奏黄河图,向乾隆帝、朝臣汇报河务信息,并为清廷进行黄河河政决策提供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彩绘本《豫东黄河全图》是乾隆中期河南黄河河患治理情形的集中体现,直观反映了清代黄河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方略,表现了清代的河政运作和文书流转方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河患较为频繁的地区,由于黄河水患的加剧,致使这一地区古代城市的面貌、前途和命运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河南汜水镇的前身是著名的虎牢关城,由于黄河的南移,位于大伍山顶的虎牢关城被黄河所侧蚀,使虎牢关城不得不迁徙至今汜水镇一带.由于新的汜水县城濒临汜水,黄汜水患常常冲入新城,使汜水县城的水惠延续了600年之久.历史上汜水镇曾与河阴、荥阳、成皋等城并列,俱为县城,但由于水患的危害,汜水由县而镇,地位不断下降.汜水县城的衰落说明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城市兴亡盛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的恶化使得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失去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明清以来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衰落和城市地位的不断下降,由汜水镇的变迁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略论唐五代河南人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五代时期,河南地区人才济济,数量巨大,分布广泛,是全国人才聚集地之一.其总体分布态势是豫西、豫中及豫北地区涌现出较多的政治和文学艺术人才,豫东南、豫南地区涌现出较多的军事人才,而豫西南地区各类人才都不十分突出,大致占中间位置.经济的发达、政治中心的地位和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及发达的士族文化是唐五代时期河南人才济济的主要原因.研究唐五代河南人才兴衰史对于今天河南重塑辉煌、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先生划分的河南亲迎区的情况存在不太恰当之处:一是被费先生划为亲迎区的河南部分,不但存在半亲迎的地区,也存在不亲迎的区域;二是豫西地区多亲迎,费先生划入了半亲迎区,而豫东、豫南的半亲迎和不亲迎的地区比豫西还要多却划入了亲迎区。贫富差距、天灾人祸、地形和地势等因素对豫西“亲迎”风俗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代,黄河水患频繁,不断冲及张秋。政府致力于漕运的畅通,治河的目的是保卫运河。明代借黄济运的措施,给漕河带来严重的后患。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政府治理水患渐不及时。张秋水患为明清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典型,通过对张秋水患及其治理情况来分析两代治理河患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是指两汉时期分布在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西汉王朝对"西南夷"实行的"厚赂"、武力统一、"故俗治"、徙民实边、打通西南夷通道等民族政策,在客观上有利于西南夷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增进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汉王朝对"西南夷"实行的加强边郡统治、廉吏政策、"以夷治夷"等民族政策,是以德化为主,这一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汉王朝所委任的边吏多比较清廉,善于安抚西南夷,这也是东汉西南民族政策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主要对象,剖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河南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类型的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空间分布以豫北、豫东和豫西为主,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较大,且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要进一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从优化级别结构、实行整体保护、强化动态监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7.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