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招夫养夫"婚受偏远封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反映了民间的一种生存选择观念。作为文学审美的"招夫养夫"婚描写,不仅表现了招夫养夫婚的生活事像,而且展示了浓郁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文本中寄寓了丰富复杂的审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众多的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里昂惕夫悖论"作了大量解释.虽然这些解释对降低悖论的程度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排除悖论的存在.本文从次优理论框架出发,试图在更高、更大的框架中对"里昂惕夫悖论"给出更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近代汉语词语"儿夫"以唐五代末为界,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应作不同的分析"儿夫1"为"我的夫";"儿夫2"即"男人、丈夫","儿"指示性别,其来源可能与阿尔泰诸语言中表示雄性意义的词有关.  相似文献   

4.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薛昂夫"条对薛昂夫事迹的考订有所未尽,并存在一些误订之处,文章依据原始材料,对此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5.
1940年后,由于华北各根据地陆续颁布婚姻条例及妇女动员的广泛开展,以女性主动提出为特征的"妻休夫"离婚现象急剧增加。从公私两个领域和传统、革命、性别三个视阈切入,可以窥见这一婚姻变革现象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民族战争、政治变革、性别解放等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妻休夫"现象所呈现的婚姻自由诉求、抗战需要与乡村习俗、家庭与社会稳定需求间的颉颃,使各地中共政权在实际操作中陆续调整女性婚姻政策,从支持"妻休夫"重新转变为以维护稳定为主的婚姻政策,以适应情与法冲突下乡村社会实态和军心稳定需要。通过跳出传统的"压迫-解放"框架,将各根据地乡村女性的存在、婚姻、情感的多重考察与乡村传统、民族战争、革命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能够客观阐释战时华北各根据地女性婚姻变革及妇女解放的实态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代表日本傀儡戏发展最高形式的"人形净琉璃"大成于17世纪初,与能乐、歌舞伎并列为日本三大剧种之一,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太夫"是日本傀儡戏神,其诸多神格与中国戏神完全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百太夫祠一般不单独建立,而是作为八幡神、夷神等异国神的附属神受到祭拜,暗示了其与域外文化间的亲缘关系,亦表明中国傀儡戏是日本傀儡戏最为重要的母胎之一.  相似文献   

7.
"夫"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主要词语之一,历来对于"夫"的研究不计其数。前人对"夫"字的研究,往往从词意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训释,而马氏基于"夫"字的实词性质,在用法归类的同时着重关注了"夫"的实词性质、突出强调了"夫"的代词功能。  相似文献   

8.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以前在世界文学中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俄罗斯文学,从18世纪的最后一年起,开始了文学的"核爆炸":1799年诞生了她的文学和语言的创造者普希金;4年后,即1803年,又诞生另一位同样为俄罗斯文学赢得了世界性荣誉的诗人丘特切夫;此后,在大约20年的光景中,一长串光辉的名字--果戈理、莱蒙托夫、别林斯基、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又相继出现.正是这些光辉的名字,奠定了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的先人是"百越"中的一支族群--闽越族.本文试图从近代福建山区的古婚俗遗俗,去探寻福建先人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史学研究领域,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都是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集中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通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概况,研究少数民族婚俗与现行婚姻法之冲突,洞析二者之间融合点。以期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当代婚俗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变革性、进步性,以及浓厚的传承性和地域性。婚姻介绍所的遍布,借助于现代媒介之五花八门的交友方式,婚礼的多样性等等,为当代婚俗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元素和多样化色彩。婚俗的变迁深受当代社会经济巨变的影响。探讨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3.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重点论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彝族“哭嫁”是抢婚遗留下来的婚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妇女的血泪史。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哭嫁”早已褪却了最初对不合理婚姻控诉的悲叹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婚礼仪式表现出新娘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心理状态。而现代的“哭嫁”已获得了艺术的升华,成为一种表达情意的抒情媒介。  相似文献   

15.
冥婚形式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冥婚习俗,是中国婚姻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周以前产生此俗以来,不断发展。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冥婚现象自上而下已蔚然成风,明清时亦屡见不鲜。冥婚现象在我国流行的范围比较广,产生了各种花样不同的形式。历代论者大都认为冥婚陋俗与礼不合,荒诞无稽,提出各种批评看法。然而,冥婚之俗并未因时代推移而消逝,直至民国时一些地方还存此俗,就是当今社会也未绝迹,进行冥婚者仍时有见闻。  相似文献   

16.
桂东南是广西较早开发而又得到迅速发展的地区。作为一个经济移民和多民族地区,其社会经济表现出许多特殊性,但是,在近代对市场的反应却与许多通商口岸地区一样。近代的市场对桂东南家庭的影响和移民地区所需的维系社会关系的需要,使礼俗支出对乡村家庭经济的影响得以鲜明的体现。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礼俗支出对乡村家庭经济在生产、资本及消费方面的影响,并通过礼俗支出来反映桂东南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7.
武陵文化区酉水流域"螺丝揭顶"坟墓葬式是少数民族葬俗,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遗留,其水生、土养、岫居、岩葬、石柩、遮阳、龙坛、吉穴、安魂、孝亲等丧葬内涵明显,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有对水乡生活的留恋,是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是对人类生命礼仪、南方民族尊尊亲贤等优雅风尚的最高赞颂,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因素,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原俗语"拗芒儿",是对办事一贯有违常情、有悖常理者的概评。  相似文献   

20.
从法律冲突存在的空间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适用的对象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习惯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人际法律冲突的属性;从法律冲突的法域及其对主体权利义务确定的方式上分析,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之间的冲突,具有“二级法律冲突”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