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体育游戏为培养因子,从幼儿胜任力评价和问题行为评价两个维度,探索促进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幼儿社会行为各维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具有关键期。  相似文献   

2.
融合幼儿园中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间的相互接纳是衡量融合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融合幼儿园中幼儿同伴接纳现状,解决实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融合园中幼儿同伴接纳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在两所融合幼儿园随机整群抽取125名幼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的同伴接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行为接纳高于情感接纳,特殊幼儿对普通幼儿的同伴接纳高于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的接纳;通过特殊幼儿所属同伴接纳类型可知其在班级同伴关系中处于中等偏下地位,特殊幼儿对普通幼儿的接纳与班级中同伴关系相一致;小班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优于中班,不同性别普通幼儿在同伴接纳上无显著差异,受欢迎型的普通幼儿在同伴接纳上优于其他同伴类型的幼儿。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法,对815名3-6岁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及时间投入情况,幼儿社会性情 况及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了家庭教育时间投入、经济投入与幼儿社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3-6岁幼儿 社会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幼儿社会性水平提高,且幼儿社会性在4岁左右发展最快;幼儿社会性 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积极社会行为、自我意识、群体规范维度中,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在情绪调节维度中性别差 异不显著;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幼儿积极社会行为、 自我意识、群体规范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情绪调节没有预测作用;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幼儿积极社会行为、情绪调节、自我 意识、群体规范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告状是儿童幼儿期的常见行为之一,影响着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本研究随机选取平潭H幼儿园31名大班幼儿(其中男孩16名,女孩15名)为研究对象,对其告状行为开展为期1个月的观察,共收集116次有效目标行为。先阐述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及类型;再从幼儿性别、活动类型和行为类型对该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最后从幼儿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及幼儿园环境因素进行探讨,希望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谦让行为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促进幼儿与他人良好互动的重要途径。研究者选取了武汉市某一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与访谈法,重点考察了大班幼儿谦让行为数量、谦让者性别、谦让对象、谦让行为动机、谦让行为主题内容、表现方式等,进一步整理分析发现大班幼儿的谦让行为呈现如下特点:幼儿谦让行为的动机以非功利型为主;幼儿谦让行为的主题内容以玩具谦让为主;由女孩发起的谦让明显多于由男孩发起的谦让;幼儿谦让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密的同性同伴之间;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方式以非言语型为主。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幼儿自身因素、活动因素、教师因素。据此,研究者提出促进幼儿谦让行为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摘 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福建省泉州、福州、厦门三地城市的250名幼儿问卷信息。结果表明:城市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低于城市非留守幼儿,父母照养情况与幼儿总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照养情况下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年龄上具有显著差异性,3-4岁与4-5岁及4-5岁与5-6岁的幼儿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照养情况下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各具体亲社会行为上差异极为显著,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良心作为道德发展的心理现象,一直被看作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其与幼儿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关系密切。本研究选取56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情景实验法和问卷法分别测量幼儿良心下道德推断(道德认知)、体验内疚(道德情感)及道德自我(道德行为)三个同维度的核心能力及其心理理论,探究3-5岁幼儿心理理论与其良心三维度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4-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道德推断与道德自我能力显著高于3-4岁幼儿,女生除以上能力外,其体验内疚能力也显著高于男生;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较高心理理论的幼儿对无意违规者的意图和行为推断更加宽容,对有意违规者行为推断更加消极。另外,幼儿心理理论还显著正向预测了体验内疚能力与道德自我。建议教育者加强对幼儿违规敏感性的培养,采用说理方式引导幼儿内化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8.
幼儿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选取湖州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80名幼儿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道德规则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规则认知水平影响显著,年龄越大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女孩道德规则的认知水平高于男孩;2.年龄、性别对幼儿道德行为影响不显著;3.在总体上,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说明两者在幼儿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在遵守情境下,在三个年龄段上均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高于行为得分,除小班差异不显著外,中大班差异均显著;男孩、女孩在遵守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低于行为得分;在违反情境下,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显著高于行为得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廊坊市1所幼儿园230名幼儿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幼儿说谎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幼儿说谎行为无年龄及性别差异;家庭环境的娱乐性能负向预测幼儿说谎行为,即家庭娱乐性水平越低,幼儿说谎越多;幼儿性别在家庭环境成功性与说谎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成功性程度越高,预示男孩说谎越多,而对女孩说谎则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班寄宿幼儿同伴关系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以山东省寿光市四所寄宿幼儿园和两所非寄宿幼儿园共298 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寄宿幼儿与非寄宿幼儿在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 异。男寄宿幼儿在同伴拒绝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寄宿幼儿,男女寄宿幼儿在同伴接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寄宿幼儿在自觉 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寄宿幼儿。寄宿幼儿的同伴接纳与自我控制能力及分维度之间存在 非常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寄宿幼儿的同伴拒绝与自我控制能力及分维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高度负相关。同伴接纳能够显 著正向预测大班寄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同伴拒绝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大班寄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分享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社会集体环境。本研究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探讨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现状,结果发现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过程多发生于区域自由活动当中;分享内容主要是事物和情感;分享动机多来源于内部动机;幼儿分享频率较低,且男女存在差异;分享多发生于关系亲密的同伴之间,但分享对象多呈现无明显的反馈。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幼儿教师解决大班幼儿分享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基于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依恋理论,选取392名小班幼儿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检验安全型依恋的中介效应和性别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安全型依恋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性别显著调节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家庭功能显著正向影响女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对男性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取湖南省长沙、衡阳、永州等地的444 名5-6 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教师期望量表、师幼关系量表以及3-9 岁儿童 自信心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进行调查,以考察师幼关系在教师期望与幼儿自信心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幼儿性别的调节作 用。结果表明,幼儿自信心与教师期望、师幼关系呈显著正相关;教师期望与师幼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性别与教师期望、自 信心显著正相关,与师幼关系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师幼关系在教师期望与幼儿自信心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幼儿性别对教师 期望影响幼儿自信心的直接路径和师幼关系的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均起到调节作用。教师期望对女孩自信心的影响显著大于 男孩,而师幼关系对男孩自信心的影响显著大于女孩。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融合幼儿园中普特幼儿间交往意愿与同伴接纳现状,采用普特幼儿间交往意愿问卷、融合幼儿园幼儿同伴接纳问卷,整群抽样选取一所融合幼儿园5个班的99名幼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幼儿园中幼儿的交往意愿和同伴接纳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特殊幼儿对普通幼儿的同伴接纳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的同伴接纳;中班普特幼儿间的接纳程度显著低于小班;高、中、低交往意愿组的普特幼儿间同伴接纳在接纳程度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低交往意愿组在同伴接纳程度均分及同伴接纳总均分上均低于中交往意愿组;幼儿类型与交往意愿、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班级与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幼儿类型和班级对普特幼儿间的同伴接纳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建议:幼儿教师应组织以合作为主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普通幼儿接纳特殊幼儿,为普特幼儿提供交往机会;创设和谐度高、包容性强的园内融合氛围,创建有利于特殊幼儿被接纳的心理环境;家长配合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减少特殊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增加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与亲子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家长和教师报告的测量法,使用学前和幼儿 园行为量表(PKBS)与亲子关系量表对180 名3~6 岁幼儿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与年龄上存在差 异,其中男孩的外部攻击强于女孩,女孩的关系攻击强于男孩;外部攻击随年龄增高而下降,而关系攻击逐渐增多。2)幼儿亲 子关系也表现出性别差异与年龄特征,其中女孩在亲密性、冲突性方面均好于男孩,且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3)幼儿亲子关系 与外部攻击及攻击总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且前者能负向预测后者;亲子关系与关系攻击相关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幼 儿攻击性行为与亲子关系均具有年龄特征与性别差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幼儿亲子关系对攻 击行为的影响要借助于应付方式、同伴关系等中介物的作用。家长要深刻认识到亲子关系对于降低幼儿攻击性的重要性,注 意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高质量地陪伴幼儿;帮助幼儿建构与父母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等。同时,要注意 发挥幼儿教师的积极作用。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对沈阳市三所普通幼儿园355名3-6岁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学习品质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究。采用已有的学习品质教师评定问卷和Conners 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RS)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4-5岁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幼儿问题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且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孩问题行为多于女孩。(3)幼儿问题行为中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因子与学习品质呈显著负相关,其不注意-被动对幼儿的学习品质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幼儿同伴冲突的合理解决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的介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质量。笔者在对教师介入行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教师介入行为的发起、实施和效果三个方面对教师介入行为的表现进行了现状分析。发现教师介入行为的发起偏被动,时机过早;介入行为的实施上态度偏中向和负向,方式偏消极;介入行为的效果偏向于中性和消极的问题。最后从教师、幼儿和环境三个角度对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以期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8.
如何做好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工作,这不仅是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广大幼儿教师需要十分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幼儿教师,现结合实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认识。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成长后能否与社会、团体、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以良好的个性积极地影响社会。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所决定的。由于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优越,受宠爱、娇生惯养,从而出现任…  相似文献   

19.
由于认知、情感和生理原因,幼儿行为偏离教师期望的事件常常发生。而不同性别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特征。研究选取三所幼儿园四个大班中的四名男幼儿教师和四名女幼儿教师对失范幼儿教育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行为类型及方式的分布、不同失范背景的教育行为、不同失范主题的教育行为三个方面对不同性别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性别教师对失范幼儿的教育行为特征,并提出思考建议,以优化教师面对幼儿此类事件时的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我国广西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选取14本幼儿用书,对其中的文字和图片等内容进行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结果发现:在"人格特质"角色行为"职业分工"和"外貌特征"(杜克斯和里维斯)4个维度上,样本均存在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幼儿用书的编写者、出版机构以及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都能关注、重视幼儿用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希望幼儿园教师在选用教材时,更多地关注两性人物的共同点,努力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当人们不再以"性别"为基础界定人的社会属性时,男女两性才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才能对社会生活拥有真正自主选择的权利,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