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深层病因在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家园的沦丧.贯穿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栖居理论对人的本真存在和家园意识有着独特的见解.真正的栖居将人的存在置于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之中,呵护人与万物回归其本己的自由.通过对“诗意地栖居”这一命题的阐释,海德格尔指出了人类向存在家园的复归之途,为生态存在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诗意地栖居”——人生审美化的至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沦为“物化”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正遭受空前污染,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毫无诗意可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和灵魂救赎,极度渴望重返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海德格尔将荷尔德林的诗句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苦苦寻求终极觉悟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之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文拟从“诗意地栖居”的本质内涵人手,探寻导致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内在根源,旨在剖析“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疾病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在筑造着的栖居中,让四相一体安居在物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在存在的深度上向我们发出的质朴劝告。  相似文献   

6.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 这是海德格尔援引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一个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一生所思考的问题是:存在。他从对存在的追问走向诗化哲学,从而昭示了人类生存的道路指向: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人在异化、沉沦的非本真生活中如何争取过一种本真的、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启迪诗人用诗去言说世界性的生存,敞明存在的真理,寻找精神生活的家园。 (一) 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都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诗学是当下人类魂灵救赎的武库,它从建筑、生态和审美三个维度所揭示的“人诗意地栖居”思想是海德格尔所倡求的人的生存论主题。而在此主题视野下反思人们当下之“居”,却是脱物、脱自然、形而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遮蔽。对于人们当下之“居”,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和统一,从建筑、生态、审美三个维度来努力实现人之为人应然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9.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诗意的栖居和思想都是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样式,它们都归属于存在,受存在的召唤,停留、显现并通达于存在。同时,海德格尔指出了人执着于自身,受自身计算和功用意图的限制,突显了人的栖居的非诗意性以及遗忘存在,从而揭示出生存无家可归的状态,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天、地、神、人一起存在的世界观。他试图消除人与自然和世界的那种对立的关系。同样,海德格尔分析了从柏拉图以来所有的传统哲学都是主体性哲学的特点,指出了当今时代思想的特点在于不会思,而他的思想是一种显现,是通过绽出生存的方式来显现存在的。因此,思想在海德格尔那既是生存,同时复是现象,突显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划时代性。诗与思被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而奇特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弗洛斯特在其“家园”诗歌中描绘了新英格兰人栖居的困顿,探讨了重建“家园意识”的可能。新英格兰人的栖居困境和“家园意识”的沦丧使得重建“家园意识”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伦理选择。弗洛斯特从存在论美学的高度阐释了“家园意识”在改变新英格兰人存在困境与其实现栖居理想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家园意识”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美学价值,丰富扩展了“家园意识”和栖居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中的语言"这篇讲演中,海德格尔着重探讨了特拉克尔作为一个"伟大诗人"据以进行诗意道说的那"独一之诗"的"位置"(Ort).这一"位置"被命名为"孤寂"(die Abgeschiedenheit)."孤寂"指的是"死者"、"异乡者"、"未出生者"等"离开者"的"已经离开状态"(Abgeschiedenheit).这种离开是向着更早的早先的离开,向着最初的开端的返回.这样一种离开和返回有其时机性:它发生在自己的时间.同时,这种返回也是"精神性的":它由"精神"所规定.而精神的本质又被海德格尔规定为"开辟道路".关于"开辟道路"的思考把我们引向"道"(Tao),因为海德格尔在另一个文本中曾说道:"然而,'道'或许就是为一切开辟道路的道路,由之而来,我们才能去思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等根本上也即凭它们的本质所要道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状态。人原本就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存在,过着自由自在的“天然的”、本真的生活,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忘  相似文献   

14.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考“此在”如何使“在”“明”起来 ,来思考那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的“存在意义”,其重要的内容是对此在“历史性”、“有限性”的分析 ,消解传统形而上学。这是前期海德格尔试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 ,他仍然还有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的梦想。后期海德格尔改变了运思的思路。他由“物的纯真”和“人的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思”“存在的真理”,要求人们“听命于存在的邀请”、“居于存在的近邻”。海德格尔思路的转变凸显了他在两级阶梯 (“人 -物”)上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奥秘 ,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运作进行清算的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6.
诗是生命与语言的互动,生命主要指人的个体生命,就是存在中的此在。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并非凭空御虚地存在,它必须在语言中找到自己的栖居之所。生命与语言双向互动,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的达成,有一个重要中介,那就是思。思即诗,诗即思。语言在思中才始成其的语言,才始进入自己的本质存在。这样的语言在根本意义上是诗的,语言在运思中成为人的生命诗意栖居的场所,生命与语言在思中互动,正是人生根本意义上的诗。  相似文献   

17.
1951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海德格尔面对一屋子的建筑师做了一个题为对建筑安居功能的思考的报告当时的德国正面临着房子紧缺的问题,建筑师们都在忙着重建家园,忙着探索新的住房样式,这时海德格尔告诉他的听众,安居的困境并不是房子不够用,而是人们需要探索建筑的意义,最终他把居住的物质问题引向了一个与天、地、人、神相关联,与人的存在本身相关的精神世界,于是那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被传颂而今在中国,利化主义盛行,浮躁之风遍布各个行业,但在北海,却有一个地产项目做着海德格尔一样的思考,以创世纪的手笔营造传世宅第梦想,徐徐创造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运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道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西方的《荷马史诗》与中国的《诗三百》,无独有偶地印证着诗意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血液,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抚慰着劳累困厄的流浪之人。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诗意。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通过追问技术的本质,提出了两种解蔽方式:产出式解蔽,人与物和谐相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促逼式解蔽,人疯狂地掠夺着大地,世界进入黑夜时代。海德格尔的这种技术观对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与"诗"是人类"应和着道说而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隐蔽的亲缘关系",又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在"遥遥相隔"的两座山上"比邻而居"。这既决定了它们"对话"的必要,又提供了它们"对话"的可能。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人类可以重新达乎"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地栖居"乃是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实现的。"思"与"诗"的分离导致了"语言本质"和"诗意栖居"的双重失落,而"思与诗的对话"正是人类"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