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时文学"典型"的一系列论述占有重要地位.典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或艺术尺度,而是一个更偏重认知功能的文学范畴,其认知的对象、范围和思维方式,是由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特定的认知模式决定的.在现实主义思潮消退之后,典型的观念在现代认识型解体、意识形态观念改变的语境里近乎消亡.但是"反映现实"这一文学精神却不会消失,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在未来形形色色的文学思潮中发现反映着其意识形态话语特征的、嬗变着的、广义的"无边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反映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反映现象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客观存在的反映现象是历史的、发展的,因而对反映范畴的规定也是发展的。“能动反映”是以往反映范畴的升华,它揭示了反映的辩证性、主体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其集中体现为主体性、主体的能动性。主体性是能动反映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3.
和西方哲学相比 ,中国哲学很少讨论彼岸世界和来世问题。这种取向差异可以通过语言范畴化程度的分析得到进一步证实。语言文本中隐藏的观念和语言结构或语言范畴中隐藏的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语言范畴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思维取向。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汉民族不太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的对立 ,而不是没有区分这两种对立项的能力。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主体者汉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 ,而西方哲学的主体者印欧民族有一种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的超实思维取向。这种差异在宗教、逻辑学、数学和科学活动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很少讨论彼岸世界和来世问题,这种 取向差异可以通过语言范畴化程度的分析得到进一步证实,语言文本中隐藏的观念和语言结构或语言范畴中隐藏的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语言范畴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思维取向,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汉民族不太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的对立,而不是没有区分这两种对立项的能力,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主体者汉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而西方哲学的主体者印欧民族有一种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的超实思维取向,这种差异在宗教,逻辑学,数学和科学活动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关于宗教的定义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宗教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持这类观点的同志多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所说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为理论依据。他们认为:首先,宗教是一种观念,象人们头脑中的其他观念一样,也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论和书画论中常使用"生意""生气""生机""生趣""生动""如生""活"及"死""板""结""滞""僵"等术语来评价诗文与书画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是否具有生命力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观念.这一批评标准是"法自然"哲学观在文学、书画观上的反映.从根源上说,中国古代文论和书画论中的"神"和"自然"范畴与"生意"范畴的内涵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术界对赛珍珠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初始期、低落期和恢复发展期.在赛珍珠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赛珍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赛珍珠作品所反映中国现状的评价、关于赛珍珠的文化取向、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思想等问题.近70年来,对赛珍珠的研究已超越了文学范畴,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材料,更新观念,从史学角度作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需要·价值·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价值与利益三个范畴,是人类生活中三种既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三个基础性范畴。需要、价值与利益都是反映主客体关系的范畴,需要侧重的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着某种要求的矛盾关系,价值侧重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存在的客观上的一致关系,利益侧重的是客体属性对整个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石性范畴.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所具有的高度融摄性的特点,使"中"范畴包含了跨度相当大的复杂丰富的内涵.根据"致中"的终极落实点以及相应达成目标的过程特征的不同,能明显将"中"的内涵分为超越义、至上义、折衷义三个层次.守中致和是中国传统学理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概念,儒家的尚"中"思想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中和"观念与道家的崇"大"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大和"观念是构成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前者为"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秩序平衡与个体节中,后者则带来了本体追求与辩证观念.在《易传》与《中庸》中二者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11.
"玉"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发展到现在,玉字汇和以玉为根的词与词组已形成庞大的玉族字词.文章从字、词以及修辞角度考察和分析了玉的语言现象,并从汉民族传统玉雕业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角度详细阐释了玉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略论周代社会的用玉制度和崇玉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社会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用玉制度,在祭祀、典礼、政治、军事、外交、丧葬等多种活动中都要使用玉器来达成仪式。统治阶级内部佩玉习俗的流行,使用玉制度仪式化,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以玉比德的思维定势,使玉器成为标志一切美好事物的文化符号,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  相似文献   

14.
玉因其象征着权力、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尚的品德,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蕴含使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玉文化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美称词语、象征词语和敬称词语,从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并且从中可以窥视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首饰文化作为一种装饰文化与其他艺术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各个时期玉石首饰的种类及其变化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玉石首饰、玉石首饰文化的现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分析了玉石首饰文化发展的文脉和其独具魅力的原因;论述了玉石首饰、玉石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出玉石首饰文化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象征,今天理应加以传承,并融合现代生活品味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成为一种更具时代特色的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玉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以玉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一个专题,它含有一个重大的德育思想:让人生成为艺术品!今天的德育应该继承儒家以玉比德的传统,使德育走一条美学的路径,将学生培养成生活的美学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玉的产生有着悠久历史。先秦两汉时期,随着社会对“玉”这一事物的关注及认识的深入,用以表示玉名称及其特点的某些词语亦在词义和语义上有了相应的发展。作为一种成词的模式,这些词语在结构上和语义上都带上了隐喻化的修辞意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玉文化是根植于5000年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之上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追踪玉文化起源、延伸的历程,探索玉文化传播历久不衰、绵延不绝的原委。  相似文献   

20.
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达8千多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软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翡翠(硬玉)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逐渐分享了和田玉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国近代玉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文章讨论了导致翡翠玉文化在我国清代中晚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满族民俗的影响,皇室权力结构改变及宫廷文化的推动;西方文化传入导致的价值观念转变;清代商业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导致翡翠玉文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与和田玉文化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场上翡翠玉石的供应之间在时间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供应驱动的。清代开始的翡翠玉文化的核心是“商玉”文化,它和之前和田玉的“礼玉”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