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人学视野下的集体与个体之思有其理论背景、现实背景及认识背景。人学视野下的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做清理"地基"的工作,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个体在经济、社会和哲学三个维度上均是重要的,集体既可为善亦可为恶。人类历史上的集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七种类型,个体也可区分为生物意义上的个体、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个体、政治法律意义上的个体及审美意义上的个体;另一方面在关系主义思维中,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正向关系、负向关系及亦此亦彼关系,集体与个体良性互动的进路是捍卫个体权利与建立既有实质正义又有程序正义的集体。  相似文献   

2.
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要求。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不断深化和完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践,建构创新性的、引领性的和普遍性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理论体系,以此变革全球能源治理理念。立足发展权的理论体系的不足,以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文章着力于拓殖发展权的实践价值,并破解发展权的实践困境,基于能源与发展权的关系,创新性地提出并定义了能源发展权概念。初步建构了能源发展权概念体系,分析了能源发展权在当前能源合作中的实践意义,指出能源发展权在变革当前能源治理秩序和促进能源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能源发展权的角度检视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机遇,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集体能源发展权与个体能源发展权的实现呈现不均衡状态,尤其是通过分析发现个体能源发展权的实现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同时,结合分析当前能源转型进程中的一些特征发现,集体能源发展权和个体能源发展权正处于大分化和大变革之中,其表现为集体能源发展权实现进展将在未来一段时期缓慢,而个体发展权的实现已具备各种利好的条件。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于推动集体能源发展权朝着对等、互惠、普惠稳步前行和推动个体发展权的实践能够付诸行动,认为推动集体能源发展权发展的合作路径在于,一是要突破既有合作思维,促进构建新的能源合作秩序;二是推动以项目、管线和重大能源基地等的集体能源发展权实现的同时,兼顾个体能源发展权实现条件和机会的创造;三是创新集体能源发展权的实现方式,推动"一带一路"新型能源合作实践。推动个体能源发展权的路径在于,一是加强依托能源改善民生发展经验的互学互鉴。一方面要普及个体能源发展权理念,以能源发展权的实现保证和改善沿线国家人民的生存权。另一方面,要拓展个体能源发展权实现思路与路径,特别是要加强光伏扶贫经验互学互鉴。二是要加大新能源技术的学习交流,为个体能源发展权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思维、技术、制度等层面保证个体能源发展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的"本能"是为了活着而具有的先天能力,由此,人的"本能"决定人的"本性"是"自私"。个体的"自私"本性只能在群体的竞争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抗争的态度,决定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个体无法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特性,使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都必须在与他者构成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关于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的新认识和关于主体的新的"不完整主体"理论,对于阐释宗教、文学等文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跨入新的世纪,群体心理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概述集体效能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国外集体效能研究的现状。作为群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体效能与集体的行为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集体效能大于个体效能的相加,它能够有效捕捉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个体效能在本质上不同,个体对集体效能的知觉会受到团体领导和成员所持的个体效能信念、集体内部成员的合作行为以及群体的凝聚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成员对群体是否能有效协调和整合其各种资源的评估是影响集体效能形成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5.
合作博弈、集体理性与城市交通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基于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提出了多方博弈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行为的选择上,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给予合作博弈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通过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政策使个体行为集合而成的集体行动应当趋向公共交通,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6.
最早对集体意图进行分析的是托米拉和米勒,随后,塞尔、布莱特曼等人也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集体意图理论。格尔特和萨戈登认为他们对集体意图的分析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没有区分集体意图和博弈情境中相互一致的个体意图,而后者却是博弈中纳什均衡得以形成的基础。格尔特和萨戈登通过分析认为集体意图是实践推理的另一种模式——团队推理的结果。然而,格尔特和萨戈登对布莱特曼的集体意图导致纳什均衡的分析并不令人满意,他们提供的团队推理用以解释集体意图的产生也是有问题的。由团队推理导致的集体意图并不会导致纳什均衡,两者的区别是由实践推理模式决定的。纳什均衡是个体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它背后的意图则是个体实践推理的结果,而能动整体——团队以及团队推理所形成的集体意图却是集体联合行动的原因。格尔特和萨戈登提出的团队推理本身有其合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个体之间形成的集体意向引起了集体行动.但仅用个体意向间结成的特定关系来解释集体意向是不够的,还需说明个体在不同选择面前为何愿意调整自己的个体意向去参与集体行动,而不是选择单独行动.通过对个体决策过程的分析,认为集体意向是个体在博弈过程中实现的均衡状态.实现均衡的同时,个体之间也产生了交互知识,并构成了集体意向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8.
"劳动三权":构筑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劳动法律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重视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以团结权、集体谈判权 和争议权为基础的集体劳动权利体系,构成了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劳动三权"的核心是集体谈判权,团结 权和争议权的目的均是为了集体谈判。团结权是集体谈判权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集体谈判的"先行行为"。 争议权则是实现集体谈判权的辅助性权利,是保障集体谈判得以开展的压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罗马伦理学家注重研究个人德性、个人与城邦、国家的统一.在中世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为世俗的人与神的关系,强调神、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否定了个人体和个体利益.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个体价值,用利己主义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道德的基础是利益,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与集体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并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文化维度的基础上提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个体独立性是促动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主义文化重个体、个性和竞争,强调个体独立性的培养.个体主义文化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以及个体独立性观念和个体独立性行为的挥洒,社会因此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某一个个体"独大的现象由此被削弱,个体的权益和集体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和集体是一对奇妙的辨证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在传染病传播期间,网络中的个体会表现出集体行为。为了描述这种现象并探索个体的集体行为与传染病传播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在噪声影响的复杂网络上,应用实际网络中观察到的自适应机制,通过向网络上节点添加合适的控制器,构造传染病同步模型研究传染病传播与个体应对传染病引起的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不等式和Wiener过程的性质,研究了模型中感染率与同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传染病同步模型的全局稳定性条件,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理论结果。这项工作是在受噪声影响的复杂网络上,为传染病传播和个体应对传染病引起的集体行为建立联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同步现象,将有助于复杂网络上传染病分析和控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集体土地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处理国家、成员集体和集体成员三者的关系。在国家和集体成员面前,成员集体拥有对外(对国家)与对内(对集体成员)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构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多重内涵。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有效行使,既要考虑国家公共利益和集体公共利益,同时还要维持集体利益在国家与个体利益面前的自主性。因此,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双重公共性和双重排他性的特征。双重公共性是指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过程中,成员集体应该吸纳国家公共意志(对外公共性)和整合集体成员的公共意志(对内公共性)。双重排他性是指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过程中,成员集体公共意志在国家(对外排他性)和个体(对内排他性)面前保持一定的自主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这几种特征相互影响,互为前提,作为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有机特征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不仅农户个体要增收,而且集体经济也要发展.主流理论是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的内生发展,源于贵州的"塘约经验"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村改革的样本.基于集体经济总体状况的分析表明,强调经营村庄的"塘约经验"的实践意义非常有限.在充分市场竞争条件下,鼓励村集体主导农业规模经营的做法充满风险.全国范围内的多地调查表明,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源于上级政府的扶持,和村庄内生资源无关,也就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从政府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造成的问题出发,应当反思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摆脱"经营性"的村级组织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冯至创作的一个高峰。该时期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思辨的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个体存在本位的坚持。与此同时,冯至开始更多地强调个体对外物的关情,更多地转向对现实与集体的关注。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在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与创作中交锋,表面融合而实际背离,影响着冯至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的转向。从对冯至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可窥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话语中个人主体性建立的需求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国族救亡、集体主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涂尔干的消极情感理论触及了情感人类学的根本议题,即个体情感和集体情感的关系问题,同时铺陈出情感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即个体情感如何对抗集体情感的问题。柏格森的积极情感化解了这类二元论问题,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情感人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涂尔干的消极情感理论触及了情感人类学的根本议题,即个体情感和集体情感的关系问题,同时铺陈出情感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即个体情感如何对抗集体情感的问题。柏格森的积极情感化解了这类二元论问题,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情感人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原则中的集体是指国家这样一个整体;一个社会或集体的使命就是代表其所有个体的利益;个体的发展是集体发展的基础。个体本位与集体主义原则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8.
集体合同制度作为沟通、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在我国尚面临很多问题,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从集体合同制度的效力和价值考察,认为理论定位偏差是集体合同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集体合同中劳动者的身份为集体之人,针对我国集体合同形式化这一问题,提出诸如扩大工会权利、加强职工之间的社会连带关系、增强劳动者集体的力量和为个体劳动者设定义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个体创伤体验的独特性无法被集体创伤的同一性抹除,《远山淡影》正是聚焦于人物个体别样的创伤体验:悦子在个性与母性冲突中的分裂体验,绪方在个体与集体矛盾中的他者体验,景子由家庭到社会的复杂创伤体验。然而个体创伤同时也是社会与历史集体创伤的组成部分,文本个体受创的感知和伤痕的意味是个人的,其后果与冲击却是公共的,能引起普遍存在的个体即读者关于人类为权力话语困惑的集体创伤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静态和动态的博弈模型刻画了个体区县政府在府际关系选择中的行为,并详细讨论了如何促进集体政府利益的路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管区县政府的治理能力有何差距,个体政府的合作有助于提高集体政府的效率。在有限任期内,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治理能力相近的个体政府都会采取竞争的策略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上级政府的干预会促使个体政府都采用合作型府际关系。最后,在任职期限无限制的情况下,如果各级政府能在合作中不断提升在上级领导人眼中的信任和增加未来提拔可能,双方可能在前期不断采取合作的策略,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个体政府会在最后阶段选择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