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教育供求的角度分析,引起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原因是:教育扩张引起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等。对此,应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使教育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定向应用型人才;积极创设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软”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互联网+教育”给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形态、交流方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指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实践立体化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客观评价体系,挖掘网络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旨在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4.
黄展骥 《人文杂志》2000,(1):134-137
一、二者之分辨在台、港60年代末,文坛中常见到“人身攻击”一词。大家都视它为“禁忌”,这实由于把它混淆作“人身攻击的谬误”所致。“人身攻击”是指以语言指责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德行;它的“谬误”是指论者a撇开论题P而仅从他人G的为人、处境来立论,甚至据此以推翻他人G原有的论点P;如果止于前者,则犯“离题”。如果加上后者,则为因果上的“不相干”谬误。显然,“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道德贬评,后者是逻辑犯规;我们可以只作“人身攻击”而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相关资料和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成效评价量表,该量表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为设计基础,提出了9项要素层指标和26项具体指标,并且运用此量表对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成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究竟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研究表明,“80后”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群体,对“80后”大学生要有一个客观的现实评价;要提高“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80后”大学生需要引导,需要关怀,更需要理解与信任。  相似文献   

7.
试论"潜意识"政治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围绕政治思想的形成而实施的教育,称为政治思想教育。在中国的宣传和教育领域,政治思想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国外,虽然并没有“政治思想教育”的名称和提法,但这方面的教育却搞得很有特色。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例,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与中国相比,在属性和教育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在教育形式与途径等方面,一些“潜意识”教育的做法却值得研究借鉴。在教育途径上,经济发达国家政治教育注重“专家”、“活动”及“制度”的力量。如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主要通过依靠专家的非学术评议咨询、法制化的校纪…  相似文献   

8.
"核心期刊"的负面效应、成因及消除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钱荣贵 《学术界》2002,(6):156-167
近年来 ,“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 ,评价功能渐趋突出 ,使用价值随之泛化。“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领域 ,已全然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 ,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尽管目前学界对其认识不一 ,但“核心期刊”对学术界、期刊界的危害已有目共睹 ,不容置疑。消除“核心期刊”的负面效应 ,需要迅速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体系 ,剥离“核心期刊”力不能及的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9.
赖换初 《云梦学刊》2002,23(6):16-18
孔子的“礼育”思想是孔子礼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和方面,它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礼仪、礼义的教育与培养,也包括了古代的政治、法制亦即古代典章制度的教育与培养。“礼育”较德育宽泛,也与“礼教”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中 ,蕴涵着丰富的“礼”的教育思想精华 ,本文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为背景 ,结合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 ,阐述了“礼”的教育演化 ,分析了“礼”的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再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1,2(11):35-37
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就越丰富,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再到"先进生产力"就是对生产力内涵深刻变化过程的最经典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人们所说的“普世价值”概念是多义的,可以分为客观形态的普世价值与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对于所有人来说,其跟外界客体的普遍价值关系,由此而言的普世价值,是确实客观存在的。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就依赖于这种具有极大普遍性的普世价值。但是,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却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不过,某些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的确可以达成某种价值共识,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赵昀晖 《学术探索》2010,(3):115-118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孔子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和阐发,后人多认为此条是对君子修养方面的要求。本文从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关系分析入手,集中论述“器”与“不器”实为孔子“以仁释礼”、“仪礼相重”的又一具体阐发。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在《百种隐秘感官》中营造的诡秘气氛具有特殊含义:姐姐琨实际上是妹妹奥利维亚的“种族影像”,即第二自我;通过琨为奥利维亚寻找记忆从而帮助她回归完整的自我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作者暗示了重拾种族记忆和向祖居国的心理回归才是解决美籍华裔身份焦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向社会的全面渗透,其异化现象也日渐凸显。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最彻底的人文救赎莫过于消灭阶级。但是,在两种制度共存并且必将长期共存下去的大背景下,当下的人文救赎选择只能是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思想等。通过这些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措施来抑制或杜绝人类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中“才”“法”矛盾的解决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 《兰州学刊》2004,140(5):233-235
"才"和"法"这两个文艺创作论范畴有着天然的矛盾.中国古代文论家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式.尚理法者,不大胜也不大败,尚才气者,非大胜则大败.这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实践中解决才法矛盾的最常见思维方式.大部分理论家则认为最恰当的创作原则是"敛才就法".相对于"敛才就法"理论的保守,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敛才于法"的观点则体现了中国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分析"从来"与"一直"这两个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句式特点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论《诗经》爱情诗中树兴象的文化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象是《诗经》中特有的文学现象。在爱情诗中,树兴象与婚姻的祝福、情感的代言以及爱情观的表达密切相关,这是受到我国创世神话中的婚配形式和我国神话中的实物信仰观念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释“关”     
郑慧生 《殷都学刊》2004,(2):6-6,28
甲骨文中的" "等字,根据金文中此字的隶释,应为关字,与其相关的朕字,意为缝隙、征兆,关字的古音据相关字音,应读为té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