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源远流长,近代认识论哲学虽然摆脱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朴素直观的独断的思维模式,但依然传承了对同一性、绝对性、确定性与必然性的迷信。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性的哲学,当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经过马克思实践观与胡塞尔现象学这一环节,才真正使得传统形而上学逐渐成为了历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哲学 ,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发现 ,思维的不同层面是导致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之间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按照康德的方式 ,把哲学思维划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层面 ,并认为“纯粹理性”是一般哲学的思维方式 ,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是为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和合理性做证明 ;而“实践理性”则是在自由基础上的关于信仰的思维方式 ,它要把握的是彼岸世界而不是此岸世界 ,所以在严格的意义说 ,“实践理性”所产生或者诠释的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哲学。“实践理性”大体包括“自由即自律”、“定言命令”和“公设”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依此而推演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般特征和方法论 ,希望梳理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构建逻辑和脉络。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彻底完成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看世界的方式的颠倒,真正完成了对概念的思维方式的批判。阐明了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成为其哲学的核心,实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理论支点和现实运动,更表现为贯穿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指出了马克思实践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其现实性和批判性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由历史辩证法和历史理论两大部分构成,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骨架子,历史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由于中国学者更重视历史理论的研究,而把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留给了唯物辩证法,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其内在的哲学根据,从而把历史唯物主义降低为一般历史理论.历史辩证法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根据,在于它有自己的理性结构.从思想起源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三大思想资源:一是维科的历史哲学,二是黑格尔的现象学,三是政治经济学.这三大思想资源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创造过程中既相互作用,又有主次之分.维科的历史哲学给予马克思创造历史辩证法以历史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哲学传统的归属,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创造中占有主导地位,马克思正是以历史主义的理论框架“颠倒”了黑格尔的现象学,改造了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历史辩证法的思维结构和感性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是维科历史哲学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其理性结构本质上是文化哲学的历史理性结构.  相似文献   

5.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是依靠黑格尔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这就使得卢卡奇不能不带有黑格尔主义倾向。因此,在研究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终结了西方理论哲学传统,从哲学转向本真意义来看,它的革命性在于转换了存在问题的追问的方式,即将存在的总体追问从思想观念领域转换到了生产生活的历史领域。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论是抽象的概念体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都是与人类生活的本真意义相异化的;它所包含的一切追问与批判都在于呈现一个人类存在意义得以自由绽放的本真历史境域。正是在彻底转向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意蕴。在现象学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多重哲学特质及其内在统一性也能得到明晰的规定。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关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非历史性的自在存在和自在联系当然"存在",但并不是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存在。不同于抽象主义、还原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存在世界的理解普遍地贯穿着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意识,由此克服了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领域遭遇的一系列困境,可以称之为实践贯穿的历史内在论。历史唯物主义由此超越了抽象形而上学的问题框架,走向对社会历史具体的存在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创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是在马克思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诞生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生长点,而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实践的历史性理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创立的关键。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创立,哲学转向了生活世界,同时也就凸显出了伦理精神。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精神是以彰显人的主体性为重心的生成变化着的伦理精神,无意识的自然伦理、有意识的功利伦理和超意识的自由伦理的递进提升是其生成变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9.
基础主义是西方知识论中的主流理论,有其渊远的源流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康德的先验哲学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建构性”的基础主义。它努力为知识寻求客观性与普遍必然性的根据。这种基础主义表现为将范畴作为基础的信念,论证范畴对非基础信念(判断、命题)的支持关系。在道德哲学中,它表现为道德的建构主义。康德的基础主义构成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一个要素,它凸现了范畴在思维中的根据作用,阐发了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其缺陷则在于作为基础信念的范畴过于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的预见功能乃是历史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并为预见各个具体社会领域发展过程提供哲学方法论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认识存在着两种偏差:要么无限膨胀该功能的作用,把它视为通晓未来历史发展一切过程、一切领域的法宝;要么彻底否定该功能的价值,把它视为乌托邦式的空想.为此,有必要就历史唯物主义预见功能的思维原点、理论依据、预见的含义和范围,以及它与传统的机械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的区别等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才真正破解了这一"历史之谜"。原因就在于,马克思运用了其科学的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因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问题包括"人的本质"的理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实现了从历史之外回到历史之内、从抽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哲学革命,即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念的彻底革命,使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一种属性的形而上学本身重新回到人身怀抱里;它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历史是指包括人所遭遇到的自然和思维在内的“人类史”。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不是以本体论或存在论为核心的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思维方式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法 ,用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代替了近代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以现实的人为自己哲学的立脚点 ,最终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人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就是历史。人对自身历史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历史观--历史理论--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哲学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点,是介于哲学与史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中介学科。历史哲学的两个分支--思辩历史哲学与批判历史哲学--在理论形态方面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问题域方面则是作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而互补的。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这两个分支的辩证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则纲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在历史研究法、历史学功用问题上,他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以“诚”和“爱”为核心的史家修养论。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重视对传统史学理论的阐扬,同时注意吸纳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本文对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思路,以及内容体系诸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从而清晰地阐明了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同时也表明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历史观有3个特征唯心性、客观性和辩证性.唯心性使他把英雄和群众对立起来,抬高英雄和贬低群众,因此他的历史观无疑是英雄史观.客观性使他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生产劳动的积极意义,承认英雄活动的历史制约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因而他的英雄史观中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辩证性使他论述了英雄和群众、英雄和时代、动机和结果、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他的英雄史观独具特色,成为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阶.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化的一个可喜成果,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该译丛涉及历史经验、历史解释、历史叙事、历史隐喻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最新动态的简化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与物都不是一个具体的黑格尔式的纯概念。站在哲学层面上来理解历史,历史就是社会不断涌动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历史事实的堆积;这样理解的历史也有别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物并非现实经验层面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在哲学范畴中,物所指向的是社会关系。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客观上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岸,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成熟的过程,正是在共时地超越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