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学术界近年来围绕着视觉经验变化和社会奇观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争论,并逐步形成了以"奇观电影"、"景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等概念为核心的一系列学术话语,共同构成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不过,这些不同家族成员之间在语义内涵、研究视角、价值取向、理论范式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对于从多种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来理解当代社会的奇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新时期学术评价讨论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1,32(2):5-12
新时期学术评价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争论。讨论主要围绕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关于学术评价的界定;关于学术评价基本内容的论述;关于新时期学术评价弊端的批评;关于"CSSCI"的争论;关于改进学术评价的期待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繁荣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学术界素有争论。我们编发这篇文章,以期促进争鸣,活跃学术空气。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22日,针对学术界的剽窃、造假、浮夸等现象,教育部社科委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被写进了总则第一条.学术界有人对此<规范>做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为此,北京大学研究生索阿娣于2004年7月6日采访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  相似文献   

5.
余三定 《学术界》2001,(6):269-271
《学术界》自 2 0 0 0年第 1期改版以来 ,在全国如林的学术刊物中可谓独标一格 ,不同凡俗 ,其成就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然就笔者的阅读感受来说 ,我觉得其最突出的特色是率先全方位、深入地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本是去“研究”哲学及各门具体学科对象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 ,但在《学术界》 ,学术研究自身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学术界》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回瞻、反思、研究和总结 ,从深层次显示了学术的自觉和学术的发展。《学术界》对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下列一些方面着手的。一、开展学术批评。学术…  相似文献   

6.
刘建国 《中州学刊》2006,2(6):158-161
民粹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探讨与争论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以及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外的民粹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已为中国学术界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对于建国以后民粹主义思想存在与否及其影响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否“染上民粹主义色彩的问题”,争论就十分尖锐激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学术范围,掺杂了许多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7.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1,32(4):10-11
何谓"学术大师"?这是一个只能作经验性描述且争论颇多的命题,一时不便作简单界定。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反方向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采用"排除法"来展开初步的梳理和辨析。我以为,根据当今学术界的现实情况,如下几点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即:学术名星不是"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科学领域的争论十分激烈,阵线分明,且出现了诸如简单化、意识形态化的对立趋向,进而导致学术界陷入话语失衡的窘境。而由于学术与政治、政策、经济利益等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学术话语的失衡,将导致并加剧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照搬西方的学术体制和学术思想并不能解决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术界在向西天取经的同时,要避免西方社会业已出现的弊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钟少华 《学术界》2002,(3):122-131
本文作者通过对“主观、主体、客观、客体、对象”几个词的考察 ,指出百年来中国学术语言的演进嬗变造成了学术语言的模糊界定和混乱使用 ,同时认为学术名词的整体性清理是必要的 ,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半殖民地半封建"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成为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两半"概念形成的争论、"两半"是否为合适的社会性质表达以及"两半"中的"沉沦"与"上升"等诸问题是其中的核心。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探究、彼此辩难,学术界在许多方面获得共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得到充分表达,共同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8.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9.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