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忠实”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应用于诗歌翻译 ,就应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以此为标准 ,本文将比较陆游名词《钗头凤》的两种译文。从而证明诗歌翻译虽不易 ,但的确可以产生好的译作。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金陵判词翻译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典诗词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部分.从诗歌文体的韵律、句式、修辞格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之金陵判词的艺术特色,针对杨宪益与霍克斯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了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及艺术成就.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和汉英对比研究,说明了译者如何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特点,采取增补、转换、虚实变化等翻译方法,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而又难度大的部分。从诗歌文体的韵律、句式、修辞格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之金陵判词的艺术特色,针对杨宪益与霍克斯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了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及艺术成就。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和汉英对比研究,说明了译者如何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特点,采取增补、转换、虚实文化等翻译,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5.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因此,翻译诗歌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忠实再现。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相关因素——情感、形象及韵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形"与"神"的统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因此,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翻译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传达.另外,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和字句的对仗本身具有直观的形象美.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挖掘语言的内涵,使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从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翻译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同一原作的各种译本也褒贬不一。通过对《关雎》的两个译本,即,James Legge的译本和Arthur Waley的译本从词义理解和内涵文化理解两方面做了对比与分析,以展示二者之间的异同。James Legge注重诗句表面意思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直译法,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是语言的弹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Arthur Waley主要采用意译法,他的译本对诗句词义和内涵文化的理解相对比较到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注意了韵脚,但还不是非常的抑扬顿挫,尚不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原诗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9.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0.
儿童诗歌是由成人为儿童创作,反映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儿童吟诵的诗歌。目前,中国的儿童诗歌的创作如火如荼,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诗人与杰出的诗作。但儿童诗歌的翻译研究却不容乐观。儿童诗歌的翻译要立足于分析儿童诗歌的特点,以等效翻译为原则,考察诗歌语言的精炼化与音乐美,诗歌的意境美以及形式美等审美内涵,在翻译实践中力求将儿童诗歌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西方的少年儿童与研究者,实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文化沟通与交流。翻译者要慎重抉择儿童诗歌的翻译对象,力求翻译经典大家之作,兼顾新秀作家。翻译实践中要体现儿童本位观,并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译诗的关键在于译其神,译其美。翻译诗歌不能只拘泥于原作表层的文字结构,需发掘原诗的意境,使原诗神韵再现于译作中。汉译英诗在无限接近原诗音、形、义的同时,应讲求音美、形美、义美,传递原诗的精髓,实现忠实性的创造,再现原诗的美学意义。译者在深刻领会原诗文字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其原创精神,力求译作与原作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具有许多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与一般诗歌的特性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歌兼备形美、意美、音美,堪称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进行诗歌翻译时既要对原文信息转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又要使译文具备与原文相同效果的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3.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4.
加词补意法是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之一。由于俄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词义范围、修辞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有些内容在俄语中不用书写言传 ,即可推理会意 ,但是如果刻版地按照原文字面译成汉语 ,有时会觉得内容不够完整、意思不够清楚、重点不够突出或者语感不够妥帖等弊病 ,甚至在逻辑上有矛盾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容易造成歧义 ,引起误解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根据原文有机的整体 ,深刻地理解原文 ,仔细地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然后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把其形虽不露于词表 ,其神却洋溢于言语中的潜在意义补充译出。加词补意法原则是必须重视原文 ,加词不加意 ,补意不增意。许多优秀译著已经说明 ,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加词补意这种方法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 ,是达到确切翻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主要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遇到含义难以把握的词语时,译者通过分析与之相衔接的词项,可推断该词的确切含义。在表达阶段,译者通过重构原文的词汇衔接,可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以"意美、音美、形美并最终达到传神"为圭臬.分析唐诗<江雪>的四种英译,能够明确实现"三美"从而达到译诗"神似"的具体要求和衡量办法."三美"的有机统一是"传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英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间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