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书写年代的下限;第二步是结合竹简内容与中国思想发展史,大致确认郭店、上博大部分儒家竹简作于孔子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之手;第三步是根据郭店、上博竹简,推论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等传世儒家文献同样作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七十子后学之手。七十子后学散文有着坚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店简《太一生水》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然而对其学派归属,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甄别其与《老子》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实为相近相关而不相同,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太一生水》呈现出从天道到人道,托名从事,“一”的标识,兼综百家等思想特征,展现出早期黄老学型态。同时,《太一生水》与南方楚地文化的诸多关联,对我们重新认识南方楚地黄老学的发展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与90年代初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学术界掀起了对老庄本人、著作及其哲学的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老庄哲学一直成为学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简帛研究的深入,由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等单位发起,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3月29日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十余个单位的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40余位,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学者。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0余篇。此次会议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为主要研讨对象,主要议题是竹书的考释与文本复原、竹书与先秦语言文学、竹书与先秦历史文化等,兼及其他楚简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敏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开…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和”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和”思想发微郝明朝崇尚中正和谐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即成为一种风尚.它不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亦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思想内含。但儒家的中和理论—一中庸之道为人所共识,《老子》的“中””和”思想却很...  相似文献   

6.
运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取上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释证《天问》原文及王逸章句。主要研究有:一、字义的释证,如利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郭店楚简》释证出“昆仑悬圃,其尻安在”,一句中的“尻”应作“居”讲,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作“尾闾”讲;二、文献的相互印证,如利用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有关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内容,与《天问》中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三、文义的释证,如《张家山汉墓竹简引书》对“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一句的释证。  相似文献   

7.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中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修养、君臣德行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而有关“治世”问题的讨论,大抵可置于以“德治”为核心观念的思想结构之中,体现着战国儒家德治为本的政治思想。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思想与汉代儒家思想的差异,如“君子”指称的变化、君亲观念的转变等,都与战国秦汉社会现实的变化特别是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文本,科学一般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的产物,但是两者所要诠释的最终对象或者探索的目标,都是宇宙的真理,即“道”。哲学具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就决定了《老子》中必然包含着探寻“道”的途径,与现代科学存在着一致性,包括有机整体思想、动态变化观念和直觉思维方法。《老子》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三方面,不仅对中国古代科学形成独特的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对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仍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技术思想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中有关于机械工程技术的记载 ,体现了老子的技术思想。《老子》提出的“朴散为器”、“大制不割” ,“有而用之”、“有而不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等思想 ,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和设计人员的精神境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汇读书周报》与《学术月刊》联袂发起的“2 0 0 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新发现简牍文献的解读与研究”赫然在列(《新民晚报》2 0 0 4年1月2日)。这反映了学术界及公众对简牍研究的关注,也体现了简牍学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和重大影响。在接踵而出的简牍资料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具有独特的发现经历和学术魅力。1 994年春,也就是著名的郭店楚墓竹简于1 993年冬得到清理之后不久,香港古玩市场陆续出现一些楚简。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把这个讯息告诉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并电传了多批摹本。这些摹本涉及《诗经》、…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开山之作 ,但它同时又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部文人和个体的大型文学作品。《老子》对自然与人事现象的全面而深刻的哲学认识 ,尤其是对现实社会大胆犀利的批判 ,表现为现实主义。它借助丰富、诡谲的想象来充分地抒写自我情感、展示自我形象 ,则表现为浪漫主义。而且在总体上看 ,还初步呈现出两者相结合的特征。《老子》广泛采取和灵活运用了当时南北文学中的各类文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并开创了韵散结合的“哲理散文诗”或曰“诗化散文”。这在楚文学史乃至中国先秦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且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上古楚方言韵部特点的讨论早已有之,但使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语料来研究这一问题,学界见仁见智,结论不尽相同.全文以《郭店楚墓竹简》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诗经》、《楚辞》以及先秦其它非楚地语料,并结合韵部的历史演变情况,对《郭店楚简》所反映的语音现象逐一分析,更进一步考察了楚方言的韵部特点,认为幽宵音近、之鱼音近是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而老子的“不仁”则一直没有定论 ,郭店战国《老子》竹简本的出土 ,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本文通过分析孔、老“仁”与“不仁”的观点的提出 ,阐释他们各自观点的哲学内涵 ,说明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 ,寻找他们观点的相辅相通之处 ,然后得出孔、老相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界出现的对“老庄之学为楚学”的质疑,在全面系统地学术梳理后发现,从思想根源上看,占《老子》八十一章1/3多篇幅的老子道论,其受楚文化影响十分深刻:老子道论渊源于楚开国人物也是楚哲学开山人物鬻熊;老子以水喻“道”得益于楚文化的生成环境;楚文化的特异性成就了老子之道的特点,即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的特点带给老子之道以极端的神秘性,楚文化的创新求变精神使老子之道具有极大的变化性.不论是从地域文化上说,还是从学派文化上说,乃至置于整个中华文化上看,“老庄之学为楚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春秋末年楚人老聃所著的《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因其首次以哲学概念的“道”凌驾于宗教神学的“天”之上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故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在...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虽然它全文不过五千字,但是内容极其丰富,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兵书。不仅历代的统治者要向它探索统治的方略,而且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要从中寻找精神的武器。在中国哲学史上,象韩非、王充那样的唯物论者固然承认自己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就是反对老子的唯心论者,也都暗中向他吸取思想资料,历代的大诗人、大作家接受老子思想的就更不用说了。在中国是如此,在国外,《老子》也是一切所谓汉学家的注意对象。特别是在当前,西方许多学者(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家)都认为老子的“道”的学说,同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论点不谋而合,并且中国古代的科学萌芽多同道家有着联系,从而在国外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的热潮。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除自创一部分哲学专用语外,大量“对象语言”的语词都是由自然词语异化而来的。这些哲学术语皆有特殊的涵义,与通常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之涵义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从而使《老子》一书词义高远,语言独特深奥。本文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老子》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的楚简本《周易》,对于《周易》文本和其思想的研究极具意义。文章以楚简本《周易·大畜》卦的六个问题为例,探讨了《周易·大畜》卦的本义,比较了简、帛和传世各本的优劣,评述了整理、研究中的是非利弊。  相似文献   

20.
两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述。在朱熹哲学中,两一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朱熹的两一思想渊源于《周易》、《老子》,集了宋代哲学家有关这方面思想的大成,是张载的两一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一、朱熹两一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两一”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