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化生态是一个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各文化物种“多样的统一”,其运行与发展亦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内部组成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当前我国文化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利用和保护文化资源;二是营造良性文化产业氛围,激活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使文化生态获得一种持续增长的活力;三是处理好民族文化独特性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四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主体生态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文化与官方文化因为其共同的利益出发点可以相通融合,而且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也需要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来引领。因此,作为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管道。大众文化可以从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从向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吸收资源等方式来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构,经济大潮一浪推一浪,不仅给物质商品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与活力,也给沉寂多年,生产、流通、消费同呈滞缓态势的文化市场注入巨大的活力,各类文化产品都进入了加速化生产状态,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广为拓展,文化消费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个生产消费逐步一体化的文化运行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文化消费,作为文化运行机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和驱动力日渐为文化界和文化经营界所重视.客观科学地分析文化消费态势是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的必要性在于大众文化消费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对之提升的可能性在于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从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诸环节入手,制定相应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大众的审美教育,是提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广告作为社会最为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表面上来看是推销商品,但实际上并不直接推销商品,它以给人信息的面孔,为人们提供时尚、高雅、成功的物质生活标准。其对消费文化的表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借助美学与大众传媒手段凸显商品的交换价值使商品符号化,把商品与互不相干的意义嫁接起来,从而达到表征消费文化的目的。二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反复叙述,让被符号化的商品与现实作对比,从而形成了消费的参照系统,玩潜移默化的手段对人们的消费心理施加影响。三是盗用其他文化资源,通过拼贴复制,把其获得商业利润与传播物欲症、消费文化的目的隐藏至深,使大众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6.
对人们日常茶叶消费状况的调查表明,茶叶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学现象。当前的茶文化消费有保健文化消费、社会认同消费和审美文化消费等3种主要形态,以追求保健功效和社会地位为目标固然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日益增长,但后劲不足甚至会产生负作用。今日茶消费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朝着对大众的茶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行进的,整体提升茶文化的美学价值将是蒸蒸日上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资源是财富的财富。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资源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重视。我国艺术生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先性所指,既不是单纯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也不是那种宽泛的华夏民族文化资源,而是"中华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形质丰实,伴随国家走向和平崛起的宏大的文化资源库。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来看,将民族文化资源置于优先地位,是其应有之义,因而也是民族化的艺术生产的内在欲求;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看,我国的艺术生产应该努力开发"中华文化"资源。当代文化的世界格局有两种声音: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声音,它以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操持着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媒介力量,凌驾于他国文化之上,向其他民族国家传播渗透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业已对某些弱势民族国家构成严重的文化伤害;另一种声音是来自世界绝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呼吁文化多元化的声音,这是一种阻止文化霸权的声音。在这样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艺术生产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翼,在操作层面上最终取决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忽略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会失去文化建设和艺术生产的主体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对于媒介消费信息传播的研究,多以消费文化理论为逻辑起点,"场域分析"的新进路提供了一种连结宏观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观层面上的媒介组织消费信息生产分析、以及微观层面上的解释社群和文本分析的关联性动态思考空间,这是对消费文化路径下相对单一、静态和平面化的研究面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消费领域的节约,仅指对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节约,而不是少花钱.市场机制对资源型产品的消费调节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在现有文化制度和生产方式下,节约资源对经济增长虽有作用但意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限制.破解这种限制的根本方法,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相应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为主导,两种消费和谐统一的新型文化制度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由此才能实现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才能从现有的"必然王国"进入理想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出版过程。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具有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交易的电子化等特性。作为一种新形态的传播媒介,网络文化在传播叙事形态、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以及传播模式等方面有自身的美学特点。透过对这种美学特点的分析和把握,从而推动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音像电子产品以其无法替代的多样性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音像电子产品整体的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宣传设计,也就有了较高品位的审美要求.它不仅要体现产品的主题性、教益性、精神性,更要表达设计作品本身的形式美感;成功的设计作品使受众在得到内容教益的同时,也得到视觉效果上的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2.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的语言教育手段,有着其特殊的美学特征,具有浓厚的人文美学价值。现代英语教学应贯彻美学思想,在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同时,关注语言的人文性美学价值,应实施人本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美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16.
《徽风奇韵》所描述的绘画空间表现了当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造物的美学意义.表现主义形式诉求的是现实主义的实质,这正是画者对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及其语境之下机器美学的新的诠释,这种根植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艺术创作,符合人们惯常的存在语境和常识内涵,澄澈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美学观念、绘画形式空间之间的平衡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近来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未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它不过是大众文化产品以审美方式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新型媒介文化人制造的文化幻象;大众文化不仅没有消弭审美与日常生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相反,它销蚀或钝化了大众的审美鉴赏力,不利于审美心境的营造,同时文化的视觉转向为审美现代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起源离不开祭悼巫术仪式及其心理实践,并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祭悼文学,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祭悼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参与到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呈现出悲痛亡者与感慨生命的审美特征,形成"追思既往"与"寄语将来"的两种叙事维度,更能表现出一种实用价值与功能体现,以至于在传统祭悼文学场域中形成了重构乃至融合儒、释、道等诸多文化的多元载体,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审美特征。而且,这一美学特征在晚清以来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又产生了新的嬗变,赋予了祭悼仪式、形式、主题价值、载体、文化意义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对原文进行审美认识,然后将审美认识的结果转化为译文,这就是审美再现.广告为了加强表达效果,渲染产品的功能,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为了确保广告语言艺术和广告语篇风格的再现,译者将使用何种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传媒的转型,汉语受到外来词语及多元表达形式的冲击,汉语体系尤其是词语方面发生了一些裂变,出现了汉字中夹杂使用数字、符号、外文和以视听、图像代替语言的表达方式。汉语词语的裂变使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的传统审美范式受到严重挑战,从而导致审美世俗化:重感性轻理性,亲视觉满足疏信仰沉思,近表面直观远深层静观。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审美范式必然重组或重构。最好的方法是在吸纳图像、字符、数字、外文等审美意义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保存汉字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汉语的内视性、精神维度及诗意体验对新媒体语境具有补偿与拯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