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的美学范畴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荒诞.荒诞审美范畴在自身的逻辑演变和历史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并经由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最后上升为审美范畴.荒诞的审美范畴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特性,一方面非理性的内容,表现出的以恶心、孤独、焦虑为核心的现代情感构成了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其以反形式、反美学、反艺术的现代审美特性丰富了荒诞范畴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4.
传统西方哲学展开为身体失语的历史,直至后现代哲学,身体的话语权才得以确立,身体美学由此兴起。后现代美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确认了身体的地位,反抗了意识美学的霸权,并呈现出生活美学的指向。但同时,后现代美学亦存在偏颇。它主张身体性与精神的天然同一,却无视身体与意识在现实层面的区分,也缺乏对身心合一的有效论证;它经由身体来包纳意识,实际抹杀了审美的精神性;它鼓吹审美与生活的趋同论,以大众文化辩护者身份自居,实则取消了审美的超越性。对后现代身体美学的反思提示我们:必须建立体验美学,从而确立审美体验的身心合一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社会之际,西方现代派绘画将提供给我们可贵的历史与现实参照。文章着重论述了现代派绘画的审美品质及其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对应,提出现代主义绘画的美学特质就是对绘画的“纯粹精神”的本质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与现代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乡土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的新一代知识者已走出其民俗社会的传统背景,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民俗美感的诞生与新的文明背景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与现代文化的历史联结与审美关联,亦即乡土文学产生的美感条件与历史条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起点与文明诱因,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实质是对传统社会尤其是民俗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文化思潮其背景深处的新的文明要素是关于国民性主题的思考与现代文明的建设,审美内核是现代民俗美感。乡土文学固然表现了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对此所采取的批判态度与反思视角的现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非理性”一词随着20世纪西方美学理论的一个根本转向——非理性转向而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相对立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个远大于科学理性范围的非科学、非理性、非逻辑的心灵活动领域,诸如处于自觉意识限以下的情感、直觉、无意识、意志、欲望、人格等心理功能,它们如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巨大冰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现代美学就正在把目光从传统的理性原则转向长期被忽视或遗忘的人的非理性方面,以此构建新的理论。本欲从审美创造的内部规律,挖掘非理性因素对艺创作的作用,以此反驳传统的理性主义对艺审美创造自由的钳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五代导演”由于没有传统和历史两大包袱的重负,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空间。张艺谋在从影的艺术实践中,既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全新的电影意识和鲜明的主体意识,又能求新求变。表现手法的极致化,题材、类型、美学风格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因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和诣是古代审美范畤,崇高是现代审美范畴,中国现代美学之所以划开了它与古代美学的界限,是由于崇高对和诣的否定和取代。和诣与崇高的历史转换,就意谓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美学遭到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这种反拨是一种矫枉过正,它具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因此,现代美学并没有终结。应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重建现代美学。具体说,就是应该超越实存哲学和后形而上学,建立存在论美学;超越先验现象学和经验现象学;建立审美现象学;超越本质主义和解构主义,确立审美的超越性;超越主体性哲学和他者性哲学,确立审美的主体间性;超越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建立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命美学是以"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更强调生命及生命意志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生命美学的模式是:个体生命、生命意志、社会价值三者的共生互动。其生命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意志与历史、宇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识 ,并渗透于作为时代审美精神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之中。尤其是在复兴儒学、儒佛相融等哲学、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下 ,唐代中期美学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裂变和转化 :一方面 ,隋唐前期美学中所包含的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艺术理论 ,以新的历史形式再度兴起 ,产生了广泛深入的现实影响 ;另一方面 ,受佛学、道家思想 ,特别是盛、中唐之后趋向高潮并在士人中炽热流宕的禅宗思想的浸润 ,沉潜艺术审美独特意蕴、注重艺术自身审美特性以及阐扬艺术本体自性规律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趋于深化。这些方面 ,一并使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想以其多维的内蕴和张力 ,直接影响到宋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 ,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潮及其理论既是隋唐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与新变 ,又是宋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滥觞和先声。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教育角度切入 ,综合运用文学、美学、史学、美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 ,探讨毛泽东诗词对人的审美认识、情感陶冶和意志培养方面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重建中国美学的思潮。其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情感论的美学思想、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人生论的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以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以及李泽厚后期的美学思想为代表。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但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学是以世界美学为目标构建起来的,它之所以成为可能,不在于宣扬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和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现代价值,而在于以一种中国主体意识探刻地介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所谓中国美学,正是现代美学基本境遇和内在逻辑的一种表达而巳。  相似文献   

19.
论音乐思潮对音乐创作和审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思潮是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对音乐的创作和审美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对音乐思潮的产生和变化发生作用的因素很多 ,它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一定的美学思想、音乐本身的创作技法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音乐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美学正面临着一次历史抉择。 现代世界,按照通常的看法,正处在人类文明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由是,人们不能不密切关注着社会科学尤其是现代美学的历史命运。确实,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人类美学的历史,似乎只是人类美学的史前史。它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激烈对峙与冲突的历史,又是审美个体不断扬弃审美群体,最终导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导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