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文化传播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分析指出:1."为奥运化改革"的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位置"异化";2.被国内文化权力机构"异化"的"武术套路"文化和被国际竞技秩序"归化"的"竞技武术"严重与传统武术文化相剥离;3.保持传统武术文化的异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存之本。只有改变中华武术迷茫与被"归化"的现状,促进中华武术与现代中西方体育融合,才能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促繁荣。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云手"一词最早来源于武术,是武术招法的名称。"云手"还广泛流布于戏曲、中国古典舞中,是戏曲、古典舞的重要表演元素,文章主要对"云手"的来源、文化内涵及其在武术、戏曲和古典舞中的流变和审美嬗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4.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从武术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三个方面对武术的和谐价值观进行了阐述,以"天人合一"观阐明了武术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武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武术发展过程中内部关系的协调等等。  相似文献   

5.
李小龙系列功夫电影中的"大同"观,包括武术层面的"中西合璧",文化层面的"百家争鸣"以及社会层面的"和谐安邦"。其电影片名、武功专业术语以及武术文化的成语、习语等文本中,都反映了这种"大同"观。可以说,李小龙本人及其电影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大同"观,为中国哲学智慧走向世界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6.
陶柏柏 《新天地》2017,(6):34-35
武术国家考试 1920年代,武术有一阵子被改名为国术,由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力主、西北军冯玉祥部大将张之江力荐,将"武术"改名为"国术",张之江自幼习武,他在1927年退出军伍后便担任"中央国术馆"馆长.按照张之江的说法,他之所以坚持武术改名为国术,其寓意有二,一是武术乃中国固有之术历代传承至今,可称为国术;二是武术既称国术就应推广普及为全体国人共有,摒弃传统门派之间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7.
佛山是目前我国唯一获得"中国武术之城"称号的城市。"佛山功夫"享誉中外,武术地位甚高。但佛山武术文化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其传承与发展存在些许不足。要立足于佛山武术文化发展现状,直面困难与挑战,推动佛山武术传承模式的改进,探索佛山武术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探讨武术"现代化"之嬗变为切入点,剖析目前武术发展中所遭受的主要难堪境遇及其缘由,最后提出武术的发展应走"传统与现代"特性相结合的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面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她的名字很温婉、很娴淑。然而80后的她,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女。开客栈,玩咖啡,打理健身房,经营体育产业,这些都是她如今在做的事。假如你因此感叹这是个年轻有为的创业者,那其实还有更让你惊叹的,她六岁习武,十岁独闯江湖。十几年后,全国武术锦标赛、亚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等金牌都已被她收入囊中,还曾与李连杰、释永信等人同批提名为"中国十大武术人物"。今年8月,第十一届香港国际武术比  相似文献   

10.
温州的武术     
温州武术的兴盛,大约是从南宋开始,此前的历史,均无文献的记载。这并不奇怪,因为温州远离中原,唐以前的温州历史,大都寥寥,蛮荒之地,文明既未开化,武术大约也是残忍,除了战场上的杀戮,再无精神上的修为。虽说武术起源于战争中的血肉相搏,最注重技击的效果,但当它化为个人的修为,必讲究精神与意志的超越,为"道"与"义"的最终归宿,正如战争必以谋略胜。中国曾经尚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与田野材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客家地区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导致了客家地区武术活动多元形式的呈现,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文科发展中存在的如何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关系的问题,梳理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历史,分析新文科建设的系列研究成果,论述新文科建设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以艺术学科为案例,对新文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等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新文科并非要舍旧立新,而是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既有的学科基础上兼容交融文理科学科的成果,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脉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育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前瞻性思维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文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好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准备; 新文科赋予了传统文科以新的阐释路径和思维方式,重新定位传统文科的角色,使之于中国特色实践之上产生更多学理思考,助力中国学派建设; 艺术学科尤其要把握守正创新之中艺术审美的本质,不断借鉴交叉其他学科,使得艺术学科能够满足人们身心美好期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关于学生论文写作存在的严重不良现象,教育部指示高等学校应当探索实施创新性论文写作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试图从高等学校文科教育规律与途径入手,探讨文科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和倡导以文科论文写作外部及内部的逻辑规律研究带动文科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文科论文写作实践活动即是解决社会焦点问题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文章进行研究综述,研究认为:目前普通高校武术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以传统的套路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场地器材不足;武术社团少且开展活动少;各省高校间没有或者很少竞赛活动,导致领导不重视、教师和学生竞争意识不高,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等,有些学者提出了"淡化套路,学习技法,注重实践"为主的思想等对策。对普通高校武术运动的研究思路作进一步探讨,以期促进高校武术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理、气候、生态的重要分界,也是历史上军事、政治、文化的博弈、交融之地。在这里,先民们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图解——岩画,造就了扑朔迷离、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以贺兰山岩画为基点,在北方岩画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今后力争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艺术,以其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形成中华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古典高峰,为后来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基调,奠定了基础.其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艺术和青铜器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诗经><楚辞>作为三代语言艺术最重要的收获,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朽经典和范本.建筑、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虽然尚未迎来它们各自的最为辉煌的时代,但它们在三代所取得的成就仍十分重要,为其以后走向成熟与高度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三代除了上述一些主要艺术门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工艺艺术门类,这些工艺门类,大多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在三代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艺术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艺术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之一.由孔子开创、由孟子、荀子从不同方面予以充实、发展的儒家艺术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两个根本支柱.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继承、变通、探寻的眼光,用一定深度的对比考量,并结合事例,提出用淡化的方法浓缩武术核心精华,然后增加传统武术发展的渠道,试图找到传统武术从当今走向未来新的发展路径,使武术这颗中华民族的瑰丽宝珠随着时代的发展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8.
探究科学与美术的互利共生关系旨在正确认识科学与美术之关系.运用历史分析法、辩证法以及例证法,揭示科学与美术在原始思维和原始混合文化方面同根同源,科学与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彼此吸纳及互为推动,为客观而科学地认识科学与美术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在明确了互利共生关系是科学与美术共生的最佳关系的前提下,阐明了科学与美术互利共生的文化价值——正视科学与美术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助于人的幸福的实现、科学与美术的互利共生必然推动科学与美术在各自领域的健康发展、科学与美术的互利共生必然带来社会文化的整体繁荣与发展、科学与美术的互利共生还会促进文化管理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否在世界文化之林始终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内涵的深度及其影响力的强度,而且取决于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感情和态度,即是否能始终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审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成熟的标志。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用保守的固定不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东西。既要求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特点,又要求从世界的、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有益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待审美民族性的科学态度。要注重培育审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艺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可以借助传统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及影视艺术等艺术路径实现对外传播。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的创作从传统造型艺术中汲取灵感,生成新的作品,面向海外传播同时,必定带动其中传统造型艺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向域外推广的重要艺术路径。文化遗产纪录片、古装影视剧和动画艺术片等影视艺术包含丰富的优秀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是易为海外观众所接受的传播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扩大海外影响力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艺术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