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克服异化,追求自由是美学的永恒主题,席勒在《美育书简》里主张通过“游戏”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合,通过“活的形象”抵达美的自由,通过审美教育弥合人性分裂,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席勒洞察到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当代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席勒的美育思想,提倡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2.
席勒的美学是人性美学,马克思的美学是实践美学。从席勒的人性美学到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席勒是从人性的异化问题出发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用美和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来恢复古代希腊的人性的完整。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异化问题出发来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通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私有制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实质上都是要从人性和人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过,马克思走的是一条现实的可行的道路,而席勒走的是一条乌托邦的道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了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席勒美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人学美学。  相似文献   

3.
成长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席勒美学 ,其形成享用了启蒙时代的滋养。在那样一个渴望自由、追求个性发展的年代里 ,席勒的美学同样打上了自由的底色。 1 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使席勒的思考发生了变化 ,他最终选定了美学 ,希冀用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分裂的人性复归和谐。当席勒凭借美学实现其自由理想时 ,审美却在达到道德自由的手段与人性完善自由的目的间摇摆 ,他的美学思想呈现出矛盾性。这一方面与席勒的个人气质有关 ,又与现代美学自身的特点有关。席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美学反思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5.
席勒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审美假象",由此把艺术和实在对立起来,试图通过艺术的理想性使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物质欲望和权力机制的束缚,修复人性,实现人的平等交往和自由。席勒的"审美假象"论是对现实和人类文明弊端的深刻批判,但其美学上的激进主张恰恰折射出其社会实践层面上的保守立场。  相似文献   

6.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8.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对审美效用的思索,我们看到了席勒对美学的厚望,而这也导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席勒通过对古代希腊的遥想,将我们置于完美的乌托邦世界里,现代人特有的理性精神,又召引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1.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美学的终极追求。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审美关系质的规定性即和谐自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是美学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状态的审美判断,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质上是社会美审美理想指导下的审美创造,美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和谐的审美人格、树立和谐的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审美活动,美学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一种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美学理想。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和谐美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达到的人美境界。本文将尝试从人自身的和谐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两大方面,来论述人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包括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3个层面。这3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诗经》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尊重自然自身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发展蕴涵的美学意韵是和谐美学。和谐生美,是万有存在共同体内生的奥秘美学。万有存在同和的大美法则,描绘的是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和谐生美的大美法则,诠释了和谐美学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圆通和美的大道。首尾相衔的每一个圆都是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周期分明,界限清楚。正是在圆圆相谐的和谐生美之圆中,万有存在不断佐证圆满大美的和谐美学原理,孕育和谐发展的美丽、魅力与威力。天道和美,和美无痕,大美与日月同辉,与环圆同转。和谐美学即圆美之学,达一和谐美学“圆理”要求我们顺延和谐生美之道,绘制万有和美之圆,达浑然天成与天地同春、与万物同化的“尽善尽美”视界。  相似文献   

15.
美育的直接效应在于塑造和谐的人。这种效应是通过净化人的情感,摆脱人的本能欲望,超越利害关系,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的。美育通过塑造和谐的人,沟通人们的心灵,活络人际交往,有力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育还通过培育人与自然的亲情,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大大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联结,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法律思想中极为重视和谐统一,以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为其治国之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必须持有三个法宝,慈、俭和不为天下先。保有慈心,就会远离苛税战事,达到社会和谐。崇尚节俭,爱惜民财,才能广积少费,和谐有效地利用资源。谦下不争,君主就可以王有天下,贤人能重用,国际间达到和平共处。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技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动力,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构建和谐技术观的初步设想,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的和谐社会观与无讼观是建立在片面追求和谐而把公正置于其次的基础之上,它只能形成短暂的表面的社会和谐。只有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公正的司法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一个制度化出口,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安全器。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谋求司法独立,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探究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西哲学"和谐"范畴的提出、"和谐"范畴的外化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