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从它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了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开放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本体论上向文学意识形态、文学生产、文学文本开放,在认识论上向文学反映论、文学解释学、文学掌握论开放,在价值论上向文学真实论、文学教化论、文学审美论开放,在方法论上向历史唯物主义元方法、各种学科方法、各种具体方法开放,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2.
英伽顿的现象学文论体系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文学价值论,其中文学认识论是重心.文学本体论讲作品本身的四层次结构形式;文学认识论讲读者对这种结构形式的具体化,亦即对作品的重构;文学价值论讲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读者对作品本身重构后所形成的审美价值.文学本体论运用了现象学哲学的还原方法,文学认识论则基于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3.
试论解释学的解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层面区分并阐述了解释学的解释观 ,即方法论解释观、认识论解释观和本体论解释观 ;揭示了西方解释学解释观发展的历史结构 ,并按照其内在逻辑 ,提出了解释学如何从本体论回复到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关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文系副教授朱立元所著《接受美学》,已作为《新学科丛书》的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近三十万字的专著对接受美学的发展作了详尽的历史考察,并专门探讨了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论”、“文学认识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效果论”、“文学批评观”、“文学历史观”,还以附录形式  相似文献   

5.
解释哲学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本文历史地考察了施耐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利科尔等的解释哲学语言观,进而得出解释学语言观的逻辑发展进程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到本体论,再由本体论到本体论和方法论、认识论相统一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示了诸如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能否揭示存在等问题,对于后人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有三条路子:一是从本体论意义上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二是从认识论意义上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回答本体论问题。三是把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结合来界定物质范畴,回答先在性和万物的本原问题。马克思物质观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提出“物质形态”的概念,科学地解答了宇宙的本原和物质的先在性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哲学介入,在充分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西方诗学与中国文论的本体论转换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文本意义与理解事件概念为中心,探究作为当代中西文学评论核心理念的"意义生成"问题的缘起、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学解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其根本观念,意在展示出当代解释学与文学评论以及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达到对人文和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文学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追寻和探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二是文学解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语境,彰显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三是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进而勾勒出由文本"方法论"转向意义"本体论"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性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对艺术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同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它既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的人生实践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西方哲学由认识论转向语言论,相应的本体论也由传统的形而上学性质转向了生存本体论,这使"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同样,"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鲜明地表现在文学的祛魅与回归和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变相似.这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觉看待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即生存本体论角度.  相似文献   

10.
“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中外翻译学研究中古老的悖论与纷争。从语言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分析“不可译性”认为。“不可译性”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本体论的框架内都会顽强地显现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语言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相反为文学翻译中的变异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小说美学体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对小说美学的发展是全面的,围绕小说本体论、创作论、人物论、情节论等诸多方面深入开拓,大胆援佛理论文理,运用辩证法认识论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美学命题,从而构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推动中国小说美学走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向是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传统的文学认识论重在对文学客体的理性认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相比较而言,文学价值论注重主体(人)对于文学意义生成的重要性,承认文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文学活动是价值创造的审美活动,其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共生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关系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是理解和张扬文学价值论的基点,是实现文学认识论向文学价值论转向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宋明时期的笔记著作对《史记》文学成就的整体评价,主要包括对《史记》作为史学著作的文学性质的认识、对《史记》的传记文学性质的认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史记》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史记》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影响等。这些评论能加深加强对《史记》文学价值的认识与理解,使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古典散文创作的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任范松先生的文艺批评的整体特征,概括地说,就是"以一总多,触类而长",即在方法论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批评方式的多元性批评;在认识论上,是围绕朝鲜族文艺而展开的多样化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仅是认识论,而是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生活源泉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形态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艺术标准第一、政治标准第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6.
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研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厘清文学场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对于我们准确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思潮及古典认识论传统都对布迪厄及其理论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内美学的认识论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以金元浦的文学解释学为代表,主张主体与主体通过文学交流、解释活动获得趋同的艺术价值观和知识;本体论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以杨春时的生存—超越美学、文学理论体系为代表,主张恢复人与世界的平等地位,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显现各自生存意义;吴兴明则提倡社会学的主体间性,主张通过公共规范调节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达到建构合法社会的目的。结合文艺的独特性、对象、意义等的诸多因素考虑,主体间性理论建构应立足本体论立场。  相似文献   

18.
对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纲领的诘难与辩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化认识论把科学认识活动看成一种自然现象,主张从探讨各门具体科学入手,用实证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研究认识问题,使认识论自然化、科学化,力图在自然科学内部说明认识的合理性。对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纲领的诘难与辩护主要表现在:它能否摆脱基础主义与怀疑论,它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以及认识论自然化与社会化两种趋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欧洲20世纪前各种文学思潮中的理性元素的综览显示:只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文学才堪称理性文学,此前彼后文学思潮中的理性倾向则只能称之为文学理性.而理性文学得以形成是顺应了近代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为理性文学,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又在反封建、狭义与广义、方法论与认识论上各具差异。理性文学曾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形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