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天葬是青藏高原上独有的丧葬方式,它的地域分布极为广泛。因而形成了一种"凡有藏族处,皆有天葬存"的文化现象。本文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圈理论,对天葬这种民俗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天葬民俗文化圈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撒尔嗬”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其举行一贯遵循一些禁忌,“禁止女性跳丧”为禁忌之一。近年来女性逐渐突破禁忌,参与到丧葬仪式中的“撒尔嗬”。文章从人类学角度加以解读,分析禁忌背后土家族文化中分类观念、道德原则的变化,并对这一嬗变所引发的主要争议进行探讨,以把握部分现象变迁下的文化之未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马关苗族的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其丧葬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麻阳苗族自治县是迄今为止苗族传统丧葬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当地繁复的丧葬仪式不仅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文化要素,也继承了苗族文化中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一代代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从人类学视角来看,其仪式中的象征意味突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死观念和价值观,也体现了某些文化要素如禁忌、闹丧所具有的地方风俗习惯;而保证亡者旅途安全的一系列告别仪式和用物又说明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共同心理.这种围绕丧葬仪式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具有显著的聚合族类的功能,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5.
艺术人类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学术流派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抑或作为一种基本视野和思维背景,它的命名和提出,对于人类学关于艺术的研究起到了弥补性的作用。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艺术人类学是来自英美的学术流派,最初都基本上集中关注遥远的、远古的原始艺术,随着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也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现象的关注。关注特定时空的文化群体,强调参与观察和设身处地的文化体验,通过文化对话和文化体认,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进行学术思考,以观察—体验—追问—反思的提问方式进行艺术观点的归纳提炼和构建。这样一种学术逻辑,使得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实践的多角度展开和多学科切入成为可能。因此,无论是文艺学学科视角的切入还是人类学学科的拓展,艺术人类学在当下中国的实践正日渐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当下意识,越来越凸显出浓厚的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的学科素质。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以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类为研究对象 ,形成了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四大分支学科。其中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构成部分 ,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习得的各种行为的一门学问。人类学是舶来品 ,与西方相比 ,我国的文化人类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多数的研究尚停留在对个别的浅表的文化现象的讨论上。到目前为止 ,国内学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人类学的著作约有十几种 ,早期如商务印书馆的《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 ) ,晚近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文化人类学》(童恩正著 )、重庆出版社的《现代人类学》(周大鸣…  相似文献   

7.
丧葬,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人死之后,如何处置遗体,采取何种方式埋葬,它既显示了人类对生死现象的神秘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和消亡的认识过程。文章对藏族《格萨尔》史诗中的丧葬习俗进行透视,对藏族丧葬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及史诗中丧葬的形式与地理环境、宗教、原始生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藏族葬俗的思想及其它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史诗中的葬俗。  相似文献   

8.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面具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祭祀、丧葬、舞蹈、戏剧……;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雕刻、绘画、舞蹈、戏剧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面具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面具相比较,中国面具品类繁多,造型生动,形制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毫不夸张地说,它在世界面具家族中名列前茅,占据着显赫的地位。中国面具文化的发展,大体可分…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少数民族中存在的不同葬法、葬式,少数民族的丧葬程序和她们的墓地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个性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使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有别于汉族的丧葬。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影响,中国现代丧葬仪式开始呈现出程序化、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中国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文化最强音。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从事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历史。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在远古,死亡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重大损失。 当原始初民认识到死亡现象与活人睡梦有本质的区别时,即产生了肉体消灭,灵魂不灭的信念。同时,不同民族对待死者采取的不同行为,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文化。如:有的为期待灵魂复归,曾极尽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竭力长期保存死者的尸体;有的相信死者不会起死回生,则将尸体埋之于土,弃之于野,或投之于水,焚之于火……将尸体作“速朽”处理。不同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天葬”,仅是世界丧葬文化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丧葬现象。亚洲北部的游猎民族与我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初民常采用“天葬”形式安顿死者,世代相传,直至近代方大都改为土葬。  相似文献   

12.
西方法律人类学自萌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法律是一种相对的文化现象、法律的进化论逻辑、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等理论及参与观察、社会情境、案例分析、扩展案例分析等方法是其演进进程中的主要知识表达。西方法律人类学中的比较法律文化、法律多元、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等理论及扩展案例分析、参与观察、社会情境分析等方法对于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发展应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国场域、中国实践的具体特质。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由于资料分散或欠缺而问津者寡的现象,但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在逐渐改变。从专题研究到具体层面的著作和论文不断出版,那个更替迅速而政权不稳或短暂的社会中适应时代变化或发展需要的丧葬文化,开始比较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述论全面地梳理和展示了近百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文化研究的全貌,尤其突出了一些重点成果并作了简要的介绍,对于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继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今鄂渝湘黔交汇的土家族文化地区依然流行着一种丧葬绘画形式,土家人称为"老爷子画",该艺术形式是土家族举行丧葬祭祀仪式中所用的一种道教神像画。它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结合土家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丧葬绘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影视人类学4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人类学”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形象纪录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种科学。中国影视人类学40年的实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对于建设我国影视人类学是深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人类学职业生涯中,格尔茨凭借卓越的民族志实践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在人类学文化研究领域创建了一门有着自身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和充分的事实依据的科学的文化现象学。这门科学的文化现象学并非以纯粹的理论形态存在,而是存在于对具体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的阐释和描述中。这一方面与他对人类学领域纯粹理论建构行为持一种审慎甚至怀疑的态度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他的地方性知识观和他所倡导的深描方法所决定的。我们对其科学文化现象学思想的研究只有结合具体的研究个案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学田野考察现场,文化中的视觉现象放眼可见,其多模态呈现更是琳琅满目。例如民族服饰,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衣物,漂亮的款式和纹样,也是一种用非文字形式“书写”民族历史和社会规则的视觉文本。人类学田野实践和研究的呈现,同样也可以是多模态的,不仅仅是撰写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摄制影像、举办展览、组织表演等多媒体视觉表达形式,把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联系起来,这类实践使某些社会文化现象,在多模态人类学的框架里,变得容易理解且方便社会共享,也促进了人类学学术走出小圈子,自我反思。这样的人类学实践和反思,为人类学家开阔研究视野,转化科研成果,积极参与田野社区事务,担当更多社会责任,助力于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当代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8.
谈“宗教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中 ,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文化起源、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原始时代 ,宗教作为文化核心直接影响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对原始时代宗教现象及其发展的研究 ,便成为人类学的重要内容 ,从而形成了宗教人类学 (ReligionsAnthropology)。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一开始关注宗教的起源 ,随后又致力于阐明宗教的社会和心理功能 ,探究宗教信仰和宗教思想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作用和影响时时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 ,因而宗教人类…  相似文献   

19.
丧葬观念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核心,为探究古人丧葬观念变化的过程,从汉字的外在形象性和内在理据性入手,采用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互证的方法,探明古人丧葬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漠视阶段,憎恶阶段,尊重阶段。通过实践证明汉字是记录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开放的综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人类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创新性的理论学科.教育人类学家遵循着社会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社会的根本看法,将教育视作一种文化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通过田野研究直接面对鲜活的教育实践,从具体的个案研究中获得对教育与人性的理解.教育人类学研究在认识论上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用文化视角看待问题、整体书写民族志、反思与批判贯穿研究始终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通过分析目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指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