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在独生子女因素上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显著;(3) 专业对社会支持影响显著; (4) 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6)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3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的主观支持度较高,但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人际信任中等;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其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相关显著,社会支持越多,人际信任越低,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以及一般他人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法选取1 32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一般他人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外倾性、宜人性、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人际主动与人际信任、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的一般他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2)在控制了宜人性和外倾性后,人际灵活和人际开放能通过积极的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人际开放和人际责任能够直接预测人际信任。这些结果说明,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人际责任具有外倾性和宜人性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一般他人评价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对40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理论中间值,男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各因子得分适度,不走极端,男大学生在能力归因和内归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运气归因和情境归因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培养其积极的人际归因风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基本信息问卷、现实人际信任问卷、网络信任问卷、人际关系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48名大学生进行预测、462名大学生进行实测,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不同网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在性别、科别、年级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状况总体良好,现实人际信任度不高。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现实人际信任方面网龄和年级差异显著。(3)不同网龄大学生在艾森克人格四个分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际信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一种心理期待,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较大作用。较好的组织人际信任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相反,较低的人际信任程度会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孤立与封闭、心理状态的失衡、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的下降等危害。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大学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建立360°组织人际信任关系,如大学生自我接纳信任、家庭人际信任关系、领导老师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内人际信任关系、团队外人际信任关系和网络人际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安徽省304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从网络规模、网络差异性和人际信任来衡量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采用分步回归的方法,考察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一方面会直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资本的规模、差异性及人际信任与创业意愿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N学院全部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04份问卷调查,对他们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聋人大学生人际信任随着交往密度和熟悉程度递减向外衍生,亲属信任最强,聋人同伴信任次之,健听人同伴信任最低。性别在人际信任结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年龄、亲子关系、教师教育、同伴关系对他们人际信任影响比较显著。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角度,提高聋人大学生对健听人同伴的人际信任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及人际信任度;(2)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4)人际信任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虽有微小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6)人际安全感因子能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开放与自由给大学生带来学习与生活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网络信任危机问题.从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因素的结构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方式,提炼出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 网络平台因素、 环境因素和网络内容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内容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其人际信任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内容的重要性与可靠性及个体认知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个人可信任度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大学—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提升建议,以增强网络公信力,促进和谐网络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而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空间里的双方人际信任机制是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以大学生为例,对其网络使用环境下的人际信任、自我人格等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人际信任与网络使用及其相关影响的心理因素,探索虚拟社会关系中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
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局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表现为团队协作精神缺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心理发展中的失衡,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理想和现实产生的差距、来自家庭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学教育必须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感戴状况以及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水平的感戴倾向;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信任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人情消费严重.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交流感情和得到实惠,寻求归属和实现自尊,交换物化或非物化的资源.这种轻人情重功利的人际交往,给大学生带来被剥夺感、挫折感加重等不良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倡导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际交往、建立和完善社会控制机制等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5.
在对326名初中生进行人际信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有近一半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家庭背景中,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但是,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性别对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明显高于男生,但是年级对于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分析了人际媒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力度和方式.初步探讨了人际媒介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养成过程中的功能反差:它越来越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但这不妨碍它依然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主要媒介.在此基础上观察到校内外人际交往对于政治认同的不同影响,并指出人格化的人际媒介在各种入际交往形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 ,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的知识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主要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际关系又是这个时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及个性发展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交往中也有突出的特点,因此,必须注意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价值观量表,对重庆市、四川南充和成都市923名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客观地测量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的结构性特点;大学生人际价值观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一定的年级差异和家庭收入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