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振华 《南都学坛》2012,32(5):38-44
南阳盆地是一个在自然、经济、人文、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一致或相近的地理空间,非常适合充当区域史研究的"标本"。当前学术界对南阳盆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研究南阳盆地水利盛衰与农业发展变迁的关系;二是从交通地理变迁角度研究南阳盆地的古今盛衰;三是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研究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经济的发展;四是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探讨南阳生态畸变及其后果;五是从区域政治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宛西自治及其精英人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从研究现状来看,中国区域史研究呈现明显的地区性研究不平衡态势,以南阳盆地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明显滞后。鉴于此,我们应关注近代南阳盆地交通区位和社会生态变迁带来的影响,尤其要深入研究近代南阳盆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把握近代南阳盆地社会衰败的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2、30年代,日益"边缘化"的南阳盆地在遭受过往军队苛征和地方匪患的骚扰下,社会秩序全面崩溃。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造成当地土地荒芜、农民逃亡(离村)人口剧增、农村副业由盛而衰、交通秩序破坏,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尤为令人痛心的是,南阳盆地社会秩序的崩溃和社会生态的衰败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度,当地农家生活已降低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给定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情况下,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制度安排存在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不同条件下,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成为降低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以及提高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灾害的恢复力、适应力和变革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脆弱性分析、风险管理还是治理,都没能有效地解释治理制度选择以及制度绩效问题。因此,引入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的视角,将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嵌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构之中,构建了一个更加整合的自然灾害治理分析框架,识别了决定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的核心变量:灾害风险属性以及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四个有关自然灾害治理安排的命题:多样性命题、风险属性-治理命题、制度环境-治理命题以及嵌入性-制度绩效命题,从而推进了对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指出:自然灾害固然是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统治阶级腐朽统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无疑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正是天灾与人祸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最终导致了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地位的下降,直接促使流域不稳定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 ,虽然清朝统治者及地方官员 ,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 ,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尤其是在近代,自然灾害成灾严重,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研究近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西北社会历史,探讨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爆发规律以及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和灾害易损性四个层面构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rcmap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空间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社会易损性表现的空间特征不同.从总体空间分布上看,易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较高的位于西部地区;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分析来看,我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具有各种复杂的关联性,同时,自然灾害往往破坏了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而传统的法律体系不足以应对,需要确立风险损害分配和权益调整的新原则和制度。对此,本文运用既有的法理和制度,结合风险应对所需要的目标和策略,以推导构建出风险社会中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就自然灾害下的房地产权益而言,土地用益物权并不随着房屋的毁损而当然消灭,应根据灾后的土地用益功能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根据自然灾害的不同情形,国家和民间社会等相关方需要在灾害预防、保险机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承担在风险社会中的应有责任,以恢复风险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略论汉代抑制型防灾减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汉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措施,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北洋政府时期,湖南每年都有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发生,尤以水旱灾害为最.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既造成湖南社会动荡、经济衰颓的恶果,同时又对湖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性与合理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致力的目标 ,但由于自然事物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差别 ,研究者主体与自然事物和社会存在之间关系的差别 ,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的方式的差别 ,决定了人们不能用类似于要求自然科学的方式来要求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应以科学性为己任 ,而社会科学则必须以社会合理性为目的 ,这也应该成为社会科学的致思目标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是兵,人文社会科学是帅。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自然科学之兵对人文社会科学之帅的僭妄。这种僭妄使自然科学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从而引发了人类的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自然科学之兵回归其应然的兵位,从而找回沉默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失落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和谐带领人类走向幸福安康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13.
"文理结合"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合与素质结合,是高等教育提出的理想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却难以为之,其根源在于哲学观念滞后。交换哲学观为"文理结合"提供了逻辑上的解决途径。自然科学作为选择能力,社会科学作为交换秩序,必然有机地统一于人们的交换实践,但是分科制客观形成了文理结合的技术壁垒。哲学应该总结各学科的基本原理,打通各学科间的概念对立,统一概念,破除语言上的技术壁垒。在学术体系的整体结构中,哲学处于观念层次地位,文理处于主体层次地位,数学处于基础层次地位。当哲学向下躬亲,总结文理、拥抱数学的时候,才能做到学术体系的义理圆通,"文理结合"才是无碍的。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实践视角透视社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黑格尔的芙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相似文献   

16.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演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力量。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害问题,而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大倒退、大毁灭,是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是传统价值观念、自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直接缘于人类未能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自身活动的双重效应,深刻原因却在于私有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于导致并支撑这种制度的错误价值观和片面自然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现念。其次要解决好人类社会的自身问题,再次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合理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能变换,同时还要合理调整社会价值观,这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基础、必要前提、主要途径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并未忽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过程,也是社会过程.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留下了大量应用空间.社会科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体现其生产力价值.完善社会科学的研究体系(制),注重社会技术研究,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重组,搞好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以社会技术为中介,与“物理工程”或者“自然工程”相对应的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方法论与自然工程方法论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当是建构论和实在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西南战略大气区辖云贵川渝四省(市),是目前国内集天然气生产、输配、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天然气市场,其天然气供需平衡关系着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基于天然气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大区域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是维护区域能源安全、区域社会经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储备还仅局限于天然气产品储备,其他市场要素储备亟待研究,天然气市场储备仍然是区域能源危机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首次提出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概念,以西南战略大气区市场为例,构建起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框架,同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储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白虎通义》的生态神学思想把自然之天、伦理之天和神灵之天糅合在一起,三位一体。《白虎通义》把自然现象拟人化,尤其是把自然变异说成是天意的突出表现,具有神学色彩和道德的属性;另一方面,《白虎通义》又把社会关系神秘化,赋予社会现象以神学含义。《白虎通义》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比附,天人感应,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