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批判性的分析人类理性的特点,得出当代社会的所谓道德困境在于人的认知理性扩大了自己的使用领域,其现代理性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为:经济理性与科技理性。它造成对人类追求意义生活的价值理性的抑制。因而解决当代道德困境的关键点在于人类对理性自我理念的重新设定,即建构能够合理使用理性的“社会人”的人性理念。因为人类是通过重构自我形象来实践自身的行为的。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伦理危机的出现给后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各种伦理问题。在主张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坚定的道德标杆,于是伦理身份渐渐迷失,人们会陷入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石黑一雄在《远山淡影》中,以移民者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伦理身份焦虑,以及叙述者通过自我建构、自我解构走出伦理困境的心路历程,旨在说明后现代社会中,人需要经历一系列道德挑战与挣扎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投机取巧的核心是利益,它引发腐败,导致社会发展无序,在更深层意义上投机取巧意味着当代社会的价值危机。摆脱投机取巧道德困境的出路在于重塑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以文化哲学为视角探究了西方至善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善"的理念作为古希腊城邦政治构建的前提,具有统摄性、超越性和永恒性。肇始于人们求善的一种活动,善成为了脱离人类主体而在外部世界架构出来的纯粹理性之物,它有着理性之外延表现,避免了抽象化但能够为人类知性所领会,进而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至善理念的道德意蕴之所以得到弱化,其困境在于:向主体之外探寻的路径所建立的道德意义难以自足,强调客观化领会善的行动无法确证道德本身,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证实的善也是不存在的。作为道德主体性的彰显,唯有人的主体性确立起来,善的伦理学价值方可确立。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困境在于它的悖论:即它在推进理性启蒙、自由、祛魅的同时,又造成了理性主义的独断,使人丧失了自我,带来了人的异化。走出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树立一个新的原则,建立一个新的方向,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开辟一条新的实践道路,这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在批判性启蒙中寻求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7.
关于公正的研究,旨在呼应当代社会对公正的诉求并求得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性解决。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当代伦理的使命在于,构建公正伦理,确立公正原则,使公正这一伦理学家们的理论问题走向对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指导。实践公正原则的关键,在于让公正原则成为社会公正建设的指导原则;实践公正原则的根本,在于塑造个体的公正精神,让公正原则内化为人的德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日益完善,而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却陷入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卡西尔把人界定为"符号的动物"。符号催生了人类的自我意识,维系了人的社会生活,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但符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工具。要深刻地理解人的符号本质,我们必须要找到符号的实践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代哲学与新的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运动对当代哲学和当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之一则是使得理性成为对人类活动的新的支配力量,因而使人类进入新的蒙昧状态。当代哲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重新审视了理性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以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方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方式。当代哲学对启蒙的重新理解,表现为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的话语方式。在这种意义上,当代哲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启蒙。  相似文献   

10.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作为彻底的神话,是通过现代工具理性主义的方式完成的,这也是现代科技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结果。随着启蒙精神的日益膨胀,理性本身演变成了上帝,变成了一种难以抵抗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和一般工具的化身,制约和统治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由此,霍克海默、阿多诺进一步认定,造成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祸根还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过分放纵自己,缺少对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批判反思和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向世人昭示了,人类并没有建立起一种与空前增长的自身能力和日益发达的物质生活相适应的当代精神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的交换理论是在寻求行动者追逐各自利益时社会团结达成的原因中产生,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后理论发展的人性假设的根基。通过对交换理论代表人物的理论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其理论的阐述原则、操作命题均是建立在理性人和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虽然这些假设符合人类基本本性,有其合理和科学的成分,但过分突出和局限于这些假设也是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批判的。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过程中代表人物的人性假设,指出其把人性假设局限于理性人和经济人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非经济交换中的道德人假设,进而对交换理论过多强调理性人经济人假设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2.
尼布尔认为,人本性中的非自私冲动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自我去追求生命永恒性的能力,促使他与其他生命共同体达到某种和谐.这种自我超越性在个体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将理性和宗教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资源而言,都为个体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助力.但当个人进入到社会,由于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共同体,理性资源的匮乏、宗教资源的局限、国家自身的虚伪与自私、特权阶级间的伪善与自欺,使得个体的自我超越能力在社会中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形成群体自我超越的困境.通过对强制的分析, 笔者认为,实现群体自我超越的有效策略应如尼布尔所言,将强制手段与理性道德和宗教仁爱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重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理性危机呼唤着对理性批判的理性态度。在康德所展开的理性批判中,人的问题是核心问题。通过理性的批判而实现对人的启蒙,正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命意。在理性批判中所敞开的人的主体性和有限性的价值理念,是康德哲学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遗产。理性地对待理性自身,在直面人的有限性的前提下确认人的主体性,领悟人的存在的意义,敞开真实的人本身,应当成为当代理性的自觉意识。在人仍然成为"问题"的当代,人的存在仍然需要理性的启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使如何重建道德基础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代道德重建及其形而上的困境,重构了儒家形而上之“道”,指出了它所包含的神性与理性以及它所塑造的现代人格精神.由此得出儒家形而上是当代道德建构的文化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审视,发现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相似文献   

17.
道德认同是指人与道德同一或统一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们从内心上对社会道德价值、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等的接受和认可,其发生的人学基础在于人的生命同一性,现实依据在于人的社会化需要,心理发生机制在于人的同情情感;道德认同类型多样,是一个在精神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推动下内部世界、自我、道德、外部世界等要素和谐运行的有机系统;在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社会差异凸显的现代社会,主体价值诉求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会经常出现不一致,从而引发道德认同危机,但正是在这种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人类道德不断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8.
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意义的探讨经历了历史意义的发掘、批判反思和理性重建三个阶段。虽然思想家对历史意义的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强烈道德关怀,包含着深刻的道德价值意蕴。究其深层次原因,它主要根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愿望的反映;而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历史研究根本无法免除道德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维系河流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认识、研究、反省和采取适当对策的重要问题。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既与西方近现代社会面临的社会危机和发展困境密切相关,也与近代主体性哲学自身的矛盾相关。主体中心理性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忽视河流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对河流盲目的征服和开发,人与河流的关系遭遇空前危机。应从价值与伦理双重角度来评价河流开发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尊重河流健康生命为价值标准,建立广泛的河流伦理,把道德关怀对象扩展到河流生态整体,用一种基于现代理性的眼光去评价被人类忽视的河流价值。用对话、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观,用主体—主体关系来代替主客体关系进行理性重建并审视河流环境问题。构建河流伦理理念,树立河流环境道德意识,为河流生存危机走出伦理困境提供可能性视角。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