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画报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读图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以《图画日报》刊载之《新茶花》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文学作品体现了近代转型期中国读图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画报的大众定位和报刊化写作带来了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其二是晚清的读图风尚和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与文图关系的突破,以及连环故事图画基本体式的奠定;其三是画报关于西方意象的表征所再现的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2.
一在近代中国,新闻媒体一经出现便成为新宠,从南到北,自西至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近些年来,中国内地影印出版了一系列晚清民国时期的报纸和期刊,再现了昔日新闻媒体的繁华。《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1]、《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2]、《清末官报汇编》[3]、《晚清珍稀期刊汇编》[4]、《晚清珍稀期刊续编》[5]、《民国珍稀短刊断刊》[6]、《民国画报汇编》[7]、《民国新闻期刊汇编》[8]等,以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当代学者透过新闻媒体研究中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逐渐形成热潮,且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南开大学的侯杰教授对《大公报》《醒俗画报》《世界日报》等新闻媒体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叶汉明教授对点石斋画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逛潘家园地摊,偶尔见到如同《人民画报》尺幅的大型《画刊》(安徽),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很薄,总共不过20页,就内容来说已是不可多得。综观这类画刊大致在同时期出版,比如:《中国书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文革时停刊),目前市场上大多200—300元/本);天津的《迎春花》、上海的《朵云》都属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美术刊物。
  以上三类就尺幅而论,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画刊》尺幅最大,为8开;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朵云》为16开;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迎春花》也为16开。  相似文献   

4.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人形象以道光、咸丰、同治三位晚清中国皇帝最具代表性。道光皇帝面对濒临崩溃,处于夕阳余辉时代的晚清帝国,勉强支撑危难局面;咸丰时代的晚清帝国已是大厦将倾,他只能苦心维持,艰难度日;同治皇帝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更多地作为国家象征符号出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大而傲慢、无知而自作聪明、创新中又守旧,想有所为而无所作为;忙碌地出现于婚礼、祭祀、觐见等各种仪式中,成为某种符号象征而非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伦敦新闻画报》在对中国皇帝的报道中综合运用了图文互补、对比参照、立体动态等新闻报道和文学叙事手法,从而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展示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点石斋画报》为起点的清末画报是我国近代报人以石印技术为媒介手段,将传统工笔画法与近代西方报纸模式结合,对中国本土画报的最初尝试。其图文结合的视觉传播形式、画报栏目细分、叙事手法的应用,共同构成近代中国视觉消费文化的心理基础,为研究当下流行的中国元素表述方式提供了参考资料。分析其出版职业化进程中画报的发行特点、新闻画报画家的职业特点、画家的社会理想与社会实践,可以发现清末画报的发展规律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教会及教士在中国设立许多出版机构,出版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大量书刊,并通过赠阅等手段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无疑是为传教服务的,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正面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其二,极大地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三,对晚清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点石斋”看晚清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晚清画报点石斋与上海普通市民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规范的两相契合,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从图像所反映出的时间意识("屋子里的钟")和空间拓展("窗口的人")两方面分析在当时都市上海初露端倪的现代性迹象和上海市民"仅为了看看而看"所形成的"向外看"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引起了讨论的轰动。考察其"现代性"的理论,发现从文本叙述本身来看,存在着时空的语境"错位";从文学现代性发展的链条来看,对文学的启蒙性和审美性有着双重"误读",仅从晚清小说这一种文学类型就得出晚清"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定位和理解不能仅靠一种冲动和新意,更需要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点石斋画报>中选取了三个案例,继续探讨晚清民间法观念.第一例说明,画报作者已初步意识到新闻媒体对执法、司法的监督责任.第二例说明,画报作者在做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的宣传时,没有意识到法律条文本身的不合理性.第三例则说明,对于失事官员,画报作者不赞成一味严惩,而主张实事求是地认定功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晚清文学观念的嬗变所作的历史考察及个案分析,认为中国文学观念在经过晚清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后,已开启出以粱启超为代表的功利文学观及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审美文学观两种与传统文学观念迥异的发展理路,而这恰恰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间法观念初探——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点石斋画报>中选取了几个案例,对照清朝法律,探讨晚清民间法观念.初步认为,民间法观念与官方法观念差异甚多.  相似文献   

13.
晚清许祥光的《选楼集句》是中国集句史上的第一部集选文集。集中共收录7篇长文,皆集《文选》而成。作为前无古人的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从表达的效果上来看,《选楼集句》词意融贯,文理自然,如出一手;其次,从形式的选择上看,《选楼集句》集散为骈,偶对工整,格律谨严;最后,从价值和意义上来看,《选楼集句》为已经十分繁荣的清代文选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分支。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来的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可以以2000年为限而分为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学界对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观点都已基本界定,相关的论著也有一些;第二个阶段,学界对其研究在深度、广度上有所拓展,有关的论著在数量上要多于第一阶段,但基本观点与前一阶段大致相同。从内容上来看,本文的综述,包括晚清海防思想宏观研究、个人海防思想、同光年问塞海防之争、晚清区域海防思想研究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点石斋画报》在中国期刊史上是不可忽略的一笔,在画刊品类中更是占有独特地位.关于它,我曾撰文介绍,但多有疏漏,故再予补纳.该刊创办于1884年5月8日,旬刊,每期为85~96页左右,售价5分;它始称《画报》,1888年重印1~300号全帙时,方冠以“点石斋”三字.1898年8月初,出至528期而辍.历时14年另3个月;但因1884~1887年间有5个闰年,便多出5个月,故实际历时176个月,计出版5000余幅画.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56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慕维廉编译的<大英国志>,为近代中国文化人带来了大量的关于英国历史的知识信息.本文通过对<大英国志>译本的分析,译者蒋剑人在翻译中对英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大英国志>在晚清的流传和影响,指出该书为晚清中国人正确认识有关英国历史,提供了最新的、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使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英国的政体演变、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该书在近代中外史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谴责小说:涵盖晚清小说之大宗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晚清小说是个重要的阶段。所谓晚清是指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一年伟大的辛亥革命前的六十多年。这一时期的小说丰富多采,繁盛可观。阿英在其《晚清小说史》中说:“晚清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当时的小说,就著者所知,至少在一千五百种以上。”这是就晚清小说的数量而言。就其内容来看,有封建主义小说,如狭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有改良主义小说,主要是谴责小说;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小说,如陈天华等人的小说。晚清小说的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状、民众生活、民族斗争、维新立宪、华工生活、妇女解放、官场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小说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田 《北京纪事》2015,(7):106-109
在街头巷尾的报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期刊画报,这些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期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受大众的喜爱.像电影画报、时尚画报、健康画报等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什么又是画报呢?根据其形式与内容,我们一般认为,以摄影图片、绘画为手段,来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直观图像的期刊.我国最早的画报是创刊于清光绪三年(1877)的《寰瀛画报》,它随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而来,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图文并茂的报刊.  相似文献   

20.
从《点石斋画报》可见晚清民间法观念与官方法观念差异甚多,且与古代传统法观念关系不小。透过病者家属的暴行和作者的咒诅,可见传统法观念的某些合理成份遭到了抵制;透过徐春山杀子和作者的劝说,可见古代思想史上的情、法之争仍在继续;透过地方绅士"和稀泥",可见盲目的"息讼"风气相当流行;透过作者希望处死蚁媒,可见重刑主义在晚清民间颇有市场。总之,在晚清民间法观念与古代传统法观念之间,既有抵制又有继承。遗憾的是,某些合理成份被抵制,而某些不合理成份却被继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