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1932年,江南制造局曾惠赠国立交通大学一套译印丛书,共192种。该文依据当时交大对这套丛书的图书编目顺序,结合晚清有关文献对《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进行了某些补阚。同时,丰富并公布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之编目内容,可以大大方便人们充分利用这套丛书,研究我国近代早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及高等工科教育所受的深远影响,研究先贤睁眼看世界、自强学西方的思想解放历程。  相似文献   

2.
南洋公学译书院为配合晚清军事、政治变革及公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指导下,近六年间从西方、日本翻译并出版了大量兵书、政法类书籍及教材。尽管译书院负责人、身为洋务官僚的盛宣怀在政治上存有局限,尽管"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在学理上是否合理,目前学界还颇有争议,但译书院事实上为建立晚清新式陆军、推行新政运动、培养新型人才以及推进近代翻译事业做出的贡献,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4.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在基于语言是可译的这个前提之下,借助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在理论上作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论述与总结,从而揭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翻译学通过对翻译的性质、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描写 ,提出系统的翻译理论 ,指导翻译实践。西方翻译研究的主要途径有 :1 文艺学途径 ;2 语言学途径 ;3 信息交际学途径 ;4 文化符号学途径。对比中西译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提高译者的理论意识 ,注意译学研究的客观系统性 ,是中国译学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张柏然以西方翻译理论为参照,探析中国翻译理论的民族特点。他的比较译学研究主要围绕追溯中西译学根源、梳理译学现代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译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辩证地吸收西方译学研究成果,实现中国翻译理论现代化,为构建普遍翻译学作出贡献。张柏然在构建中国译学的理据探索和论证中,体现出少有的开创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他的比较译学理论始终把握和放眼中西译学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古今参照,中西融通,不仅打造“民族特色”,更为普通翻译学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8.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争论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换言之,不同语际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译学三种范式与译者的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不仅是科学成就的模式,同时又为研究活动制定指导原则。西方译学就经历了从古典译学范式到近现代语言学范式再到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的演变和变迁。通过对西方译学不同范式下译者身份的考察发现,不同范式下译者的身份迥异。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在西方译学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中其地位也经历了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我们认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严译八大名著无一全译,而是采用了"非正法"——变译这一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摄取西方学术思想的策略。严复选择增、减、编、述、缩、并、改、仿八大变通策略的深层原因:既有国运不济、时势醒人的社会历史因素,又有个人仕途受挫所滋生的忧国之情;既有中国思想界的多面需求,又有国内学术的饥渴;既有严复融学识于西学思想以传播的强烈意识,又有《天演论》变译初试成功带来的马太效应。凡此种种,促成了严复变译西方学术思想的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在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一些话剧译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改译策略,即"革命化"的改译方法:人名、地名、时间、风俗习惯和故事情节基本上保持洋化的原貌,但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根据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下特殊的国情和时局有相应改动。这类改译剧主要集中在文明戏时期和三十年代的左翼戏剧时期。总结现代改译剧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如何更好地译介外国戏剧,促进中国话剧的发展,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近十来年间,一批译学辞书在海内外陆续出版,这既是建构译学的迫切需要,也是译学建立的重要标志。从译学辞书产生的背景与基础、类别与实例、功能与意义、问题与缺陷,以及前景与展望等几个方面探索译学辞书与译学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最早呼吁立足本土语言文化建设“中国译学”,运用理论形态、特殊性与普遍性、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支持这一立场,结合其阐释学思考和对中国知识论断裂现状的观察,提出了传统译论“范畴的视域融合”和“体系的整合建构”的继承方法论。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指明了传统译论的现代化转换、借鉴西方译学学派和顺应时代翻译新潮的中国译学创新路径。张柏然的译学思想引领了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准确研判了外译研究、翻译数字化和实业化研究等趋势,其“中和”和“诗性”智慧所带来的学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译学理论对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方分别形成其特有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西方当代译论的特点进行归纳阐述,对比中西译学理论差异,探讨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译者应面对不可译的现象 ,努力摆脱逐词死译和单纯语言对等的羁绊 ,另辟蹊径 ,探索功能等同和美学等效的原则与对策。文化交融和趋同等因素必定会促进不可译向可译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英译汉过程中,应当恰当地运用反译法和正译法.根据语言习惯,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和句子可进行反译,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连接词、短语和句子可进行正译;有时英语句子还需要反译与正译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以丰富的实例为基础,从研究线索、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探讨抵达西方译论研究之堂奥的路径,理出了西方译论研究的四条线索,论述了在西方译论研究中该如何突破传记式研究模式对事实性知识的平面呈现,如何提出问题、学会反省的怀疑,如何通过知识系谱法、语境还原法、纵向梳理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达到对西方译论的透彻理解,从而最终实现推进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许均教授在顾正阳教授的论著《古诗词曲英译论稿〈序〉》中曾对中国古诗词英译有过这样的描述“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正因其难,中外译者众多,译作纷呈,使古诗词英译研究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拟从古诗词英译中最有争议的三个方面出发: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散体与韵体之争、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之争,对其现状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一类文本似不可译而必须译,广告一类文本却可能似可译而不能译。"可译"与"不可译",是基于由源文至目的语翻译难度而作出的判断;"必须译"与"不能译",乃至"怎样译",是根据翻译的社会需求而作出的决定。不同文体的社会需求各有特点,其翻译应采用不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