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学应以道家哲学为基础,以诗道概念为核心。中国诗学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是人有我精、玄妙神奇的风格诗学。  相似文献   

2.
由于诗歌能够展现宏伟的世界,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种种需要,因而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的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的发展证明从单纯的尊君重道到重人伦重个性;从立德、立功到颐养情性;从僵化到飘逸感人;从传统文论到近代美学,无不显示出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演绎的艰难步履和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勾漏洞是广西著名旅游胜地。古代勾漏诗描绘了洞中自然人文景致,展现了其美的外貌与内涵,亦联络了历来游客,丰富了其文化蕴涵,具有重要意义。来此游览的士人通过诗歌表现了对道家思想的追慕,也反映了他们对儒家本位思想的固守。勾漏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在文学与史学方面也有一定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发生在一个儒家诗教与其他亚文化形态诗学观念的张力场中。这种背景下的诗学是不能脱尽诗教思想的支配的。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的论诗范畴 ,但笔者认为 ,在钟嵘的诗学理论中所隐藏“诗教”思想是其理论的真正支点。无视此点 ,将导致对其诗学的误读。本文拟对钟嵘《诗品·晋阮步兵诗》条作出疏证 ,以证此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古代哲学为基石的.唐代杜甫论画诗折射其儒家的审美理想,宋代苏轼论画诗则倾向道家的美学立场.剖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质,中国纯艺术精神应是由道家思想引发而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诗学的原创性贡献应从语言系统开始,从发生生态、作品文本、创作思维、接受批评系统地进行总结.中国诗、诗学给了美国现代诗以重要影响,尤其是道家美学的物自性、无言独化、去语障、解心囚,恢复到活泼泼的整体的生命世界,给了西方现代思潮走出困境以重要启迪.道家美学与中国诗的开放式的语言更直接导致了庞德领衔的美国意象派现代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王凯博士的新著《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道家精神为线索,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的广阔视野下,对先秦至晚唐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了对古典美学和古典诗学的研究。作为一部融美学与文学为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书贯彻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既深入地探讨了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生动地展现出山水田园诗中所蕴涵着的自然气韵和道家风骨;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山水田园诗的现代阐释来彰显生存境域的深层奥秘,重新还原诗意语言自身所建立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诗道崩坏”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白居易所谓“诗道崩坏”即儒家“六义”诗学传统的崩坏 ,特别是“风”(讽 )的崩坏 ,其突出表现是采诗制度的废弃不用。白居易试图对业已“崩坏”的儒家诗道进行救扶 ,但最终救扶不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释道价值旨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尤其是唐代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艺术“审美自律”“审美自主”观念对西方诗电影产生过深刻影响,然而在“后文化”时代却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西方哲学难以解决的二元对立。《周易》以“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奠定了中国哲学主客融合的基础,并在美学上表现为整体的美学观点。因此,中国诗电影内含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与西方诗电影普遍追求个体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分立不同。中国美学具有美善真相统一的特点,电影中不论是审美地传达儒家的仁义、至善,还是道家所追求的本真人格,都使人通往“诗意生存”的人生境界,这即构成了中国诗电影的核心内涵。中国诗电影的人文和审美特质,使其在新时代仍能够发挥自身功能,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禅相通”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不少学者作了研究。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现代视野与框架对这个命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探讨了诗审美态度与禅的态度各自的内在意义,以及两者的同异,指出在西方美学没有引进中国之前冲国诗论家以禅沟通诗,以禅的态度沟通诗审美态度,是一种有理论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刘勰诗歌在形式本体上,即“怎么写”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的重文体、重语言、重体验、重想象都符合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诗歌创作规律。“诗有恒裁”为代表的“体”的形式规范观偏向于传统与保守,“随性适分”代表的“体”的选择进化观偏向于现代与改革。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发现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本文还在诗学的现代视野中探讨了刘勰诗本体论中的形式论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特别是对当前现代汉诗文体建设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典籍中关于"礼乐"传统的记叙和<左传>中的引<诗>赋<诗>例看,早在孔子诗论之前,作为儒家诗教基石的功利诗学观和"中和"艺术现已具雏形,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孔子诗论为源头的儒家诗教,只是对"礼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备原创性.儒家诗教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脱胎于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礼乐"传统.  相似文献   

15.
姚培谦一生尊奉程朱理学, 与当时的理学名家多有往来, 与诗教论的倡导者沈德潜过从甚密, 思想上互有激荡。其所生活的时代, 于有清三百年间最为鼎盛, 文化昌隆, 理学独尊, 诗教振兴。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姚培谦论诗积极主张诗教。他通过著诗话、编诗选等行为表明了自己的诗学态度, 即愿意同官方思想及主流话语保持一致, 提倡温柔敦厚和清真雅正的诗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价值取向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16.
明清茶诗是研究明清茶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清时期茶美学思想表现为对古典美的完美总结和极端叛逆的矛盾纠结:一面是美善同一、仁厚恭谨、立象尽意的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和终结;另一面是大反正统,或追求清雅性灵,或看重闲适平常。如此多样而充满张力的审美意识形态注定了中国传统茶美学由兴入盛,再由盛转衰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与两汉《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 ,他的诗学思想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 ,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 ,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 ,至此 ,“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8.
诗学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诗学领域以诗法著作为主体.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诗学现象。《诗法源流》在宗宋、尊唐和复古、尚今等诗歌主张方面中允、辩证.可以视为元人诗法洪流中既有总结意味、又具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作品。《诗法源流》在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劝学诗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和学习思想的诗化呈现,也是中国古代悠久的劝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主题归类的诗歌类型,古代劝学诗的内容和主题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劝“立志”、劝“ 苦读”和劝“ 惜时”三个核心主题。尽管部分劝学诗鼓吹、宣扬功利化的庸俗思想,对古代的读书风气和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劝学诗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题和基调,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劝学诗对于儒家的读书、学习思想的传播、普及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诗教以它凸显政治教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风格影响着后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其被长久奉行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拟从礼乐政治与《诗》的关系,"为政以德"的儒家政治诉求对诗教的需求,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诗教的影响,士大夫政治使得儒学、进而儒家诗教的长期奉行成为可能等方面来分析儒家诗教历代承传的原因,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