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宋一代为词的黄金时代,元、明两代则为词的衰微期,论词的单篇和专著亦较少。唐圭璋先生编辑的《词话丛编》所收元、明的只有六种。其中,以评词的审美情趣论,明人杨慎的《词品》,显得广泛而丰富,值得我们重视。杨慎生活的年代,正是茶凌派、前后七子和唐宋派先后活跃文坛的年代。他的诗含吐六朝,出入晚唐,以渊雅缛丽为特色。其词华美流丽,外在风貌颇似《花间》。有《升庵诗话》十四卷,“其所论说,实在明人诗话之上。”(《四库全书提要》)又有《词品》六卷,审美情趣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3.
杨慎博闻强识,明代著作第一。由于受到明代中期考据学的影响,他在《升庵诗话》中运用考据方法观照诗歌,考证字的音、形、意以及名物、探究诗歌本事以及典故、考察版本与文字校勘、溯源诗歌体式、发掘诗句含义之源流,开创考据诗学之先河,可谓诗学史上的一大功臣。  相似文献   

4.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宋诗话全编》中《许诗话》、《周紫芝诗话》、《王金至诗话》、《吴千干诗话》、《吴曾诗话》、《叶宀真 诗话》、《吴子良诗话》、《范正敏诗话》、《李上交诗话》等的《解题》作出了举正  相似文献   

6.
关于《慕容垂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有《慕容垂歌辞》三曲: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明人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卷三《石城乐》条称:“《石城乐》,宋臧质作。《碧玉歌》一名《千金意》,晋孙绰作。《慕容攀墙视》,慕容垂作。乐府皆失其名,当表出之。”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此条下注云:“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曰:‘按《慕容攀墙视》殊不类垂作,盖当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宋诗话全编》元《郭思诗话》、《何文诗话》、《郑震诗话》、《郑起诗话》、《吴炯诗话》、《吴处厚诗话》、《范温诗话》等《解题》中的误漏作出了举正  相似文献   

8.
杨慎是明代一位有着浓厚批评意识的学者。杨慎的史学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汉书》的史学审美、对宋代史学的有意求瑕及基于史料价值和史书编纂方面对其他史著的批评。其史学批评呈现如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明代中叶的《史记》《汉书》研习风激发杨慎对《史记》《汉书》的批评;其治学理路崇汉学而抑宋学,引发杨慎对宋代史学的苛责;其博学的治学视野促成杨慎对史料价值的多元审视及对史著编纂者资质的求善求全。  相似文献   

9.
试论禅思与孟浩然诗歌意境马燕“盂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升庵诗话》)杨慎的话形象地道出了孟诗清旷淳朴、自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事实上,孟浩然在其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中,和王维的田园诗作一样,摆脱了初唐诗歌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  相似文献   

10.
处常子《续本事诗》是五代时期吴国出现的一部诗话体小说,为续补唐代孟启的《本事诗》而作。《续本事诗》全书已亡,但通过辑出的17条佚文,可以一窥该书的面貌。相对《本事诗》来说,《续本事诗》更加依赖于从较早书籍选取诗话材料。从《本事诗》到《续本事诗》,再到《续广本事诗》和《唐宋分门名贤诗话》、《诗话总龟》,唐五代的诗话体小说完成了向宋代诗话丛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有关《诗经》中《齐诗》的传授情况,前贤今哲的相关著作只是简略地提及,经学专著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俱无考证内容,且彼此说法不一.根据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以整理出来的<齐诗>传授情况如下:始授者为辕固生;第二代传授者是通五经、明阴阳的夏侯始昌;第三代传授者是开创了用专著来授徒的后苍和孙氏;第四代传人为匡衡、翼奉、萧望之、白奇,他们大都身居高位,使《齐诗》发展达到了最高峰;第五代及以后的传人主要分三个群体:与王莽关系密切的满昌及其弟子张邯、皮容与马援;受到王莽重视的师丹及其弟子班伯、班固;见证《齐诗》由盛至衰的经学世家:伏理及其弟子.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论者因《李白杜甫诗优劣说》所表达的看法,一致认定欧阳修是宋代扬李抑杜论者的代表。事实上,欧阳修的这篇随笔式短文,不仅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广泛考察他评价李杜的相关言论、时代背景及其所承担的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重大使命,不仅不能得出其为扬李抑杜论者的结论,反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始终坚持李杜并尊、无所轩轾的评价观点和鲜明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三元"说是陈衍针对今人强分唐宋诗与扬唐抑宋的诗学观所提出的诗学纠偏策略.它以三元皆盛之论,将唐宋诗并列,同时又立足于宋诗,特别以杜、韩、黄为重心,突出宋诗对唐诗的创变与突破,从而确立宋诗地位与特征,对扬唐抑宋诗学观进行纠偏.这一诗学之根本,不在纠缠于诗歌诗艺形式上的高下判别,而关注内容精神之追求.以提倡变风变雅、振兴诗教为旨归,寄寓着关注现实人生的重要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盛可以的《道德颂》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情感力作。它以向内转的视角,对现代爱情和道德的悖难境遇进行了深度探寻,试图寻找情感中道德多维的可能性。这是一次心灵的受难之旅,历经劫难以后,爱情和道德依然回归中庸,走向仁爱的宽容。  相似文献   

16.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予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相似文献   

18.
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胡绳先生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再评价、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论述一度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透过这场争论,我们发现其起因实际根植于胡绳先生晚年历史观的变化。文章试图从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对领袖人物的评价及以生产力标准再度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三个方面,来揭示这一变化,进而肯定胡绳这一转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选》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具体地说,《古风》组诗在主题、风格、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受到《文选》《古诗十九首》、阮籍《咏怀十七首》、左思《咏史八首》及郭璞《游仙诗七首》等的影响。藉此不难发现,李白和杜甫一样“熟精《文选》理”。  相似文献   

20.
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它与中国文学史中的唐诗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别从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表现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