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接也很尖锐;提倡民史、新史学,组织史学会,创办新学术杂志,倡导史学理论即所谓"史科"、史学方法,成为晚清史学的新风气、新思潮,这就为民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及"小说研究"的既定学术存在,"古典红学"不仅是当代红学正本清源的历史依据,也是这门华夏固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乃至返本开新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是现代卓越的史学大师。研治《诗经》承“史学就是史料学”之学术观念,从史学和语言学角度入手,以科学的方法,考证《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及用诗情况等,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他是近现代第一个提出“《诗》是文学”的学者。在《诗》学研究上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和文化巨人。他在美学、诗词学、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中国上古史、辽金元史和历史地理等学术领域,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尤其精于史学考证,在古代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考证、古代游记行记校释及治学方法等方面,在历史地理研究中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早在唐朝,中国史学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史学的发展。公元13至16纪,西方传教士来华,海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渐多;17纪后,西方中国学形成热潮。现代海外中国学研究队伍庞大,资金雄厚,手段先进,学术成果众多,并且加强了国际的协作和交流。与此相适应,中国学者也加强了对海外中国学的介绍和与世界同仁的联系交流。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在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虽然自少年时期起便留学日本、欧洲,学习经世之学,但由于其家学渊源深厚,深受晚清乾嘉考据学派、西北史地之学的影响,留洋期间又受到当时盛行于西洋与东洋的"中国学"的刺激,具有良好的史学素养.1915年春他曾到北京,任北洋经界局督办蔡锷的秘书,经界局的"分译东西图集,详溯中国经界源流"工作更促使其坚定了"史学救国"的志向.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提及,但这段经历随后又促使他继续留洋欧美,研究梵文、巴利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对其毕生的学术道路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7.
钱大昕作为清代著名学者,不仅在史学、语言文字学、历算学、校勘学等诸多领域成果丰硕,而且在金石考据学方面也是成就卓著。在其有关著作中,钱氏详确地阐释了诸多深涩难懂的金石文献的文本意义,归纳并揭示了多项金石文献的行文惯例,考察并说明了某些重要的金石文献的真伪与完缺,并进而利用金石文献的考索成果,补正了传世典籍的阙误。他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方法推动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长足发展,对后世的学术进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风格学的研究,既是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学者所感兴趣的焦点之一。在西方,风格学的研究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学术传统,成就也比较大。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酉方学者就在风格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对此贡献良多,他在其巨著《诗学》特别是《修辞学》中对风格学有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精辟论述,为西方古典风格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发展规划了基本内容。至于近现代西方风格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人所共…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所提出的近代史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转化,经学考证目的由求道向求真转化,载道之经传向切人事之史料转化。史料学的特征其实已经暗含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之中,只不过是其哲学、心理学等西方学术背景促使他把实物资料和"科学研究之学术工具"提出来。把傅斯年史料学思想和其史学作品对勘,发现"证而不疏"并不一定准确,傅斯年的史料学是用比较的方法而求得通识,"证与疏"是其史学思想的两面,而陈寅恪更深入地实现了这个梦想,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史学求真与求识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社会学思想继承了康有为、严复的“群”的概念,其“群学”思想不仅仅着眼于学术,更在于将合群与物竞天择相联系为他的政治变革理想做铺垫.在怀着解决社会问题、探寻民族发展道路的学术实践背景下,他在“合群之学”的基础上,以“群学之用”的实践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吸纳社会学理论,推动了史学的社会学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学者的治学路径及功过得失,除了深受当下政治体制与思想潮流的影响外,还严重受制于其工作单位与学科文化。20世纪50至80年代北大内部思想潮流与教学体制的激荡,凸显了"文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及可能性。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这四位学者共同活跃在当时的北大中文系,有着大致相同的教育背景与生命轨迹,却又有着不一样的学术路径。我们可以借助政治与学术、文学与史学、古典与现代这三个特殊角度,探讨他们的治学路径,直面这一代学者的困境,关注其学科文化的特殊性——包括他们的努力与挣扎、贡献与局限。通过对老一辈学者足迹的辨析,我们得以触摸此兼及古今、贯通文史、关心政治的学术传统,明白其中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2.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被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学者的旗手,然而就其思想的发展轨迹与成长经历而言,哈贝马斯只是将自己的学术镀上了一层形式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元素。他的理论资源和材料有部分德国古典思想的传统,然而他的价值观是激进的自由主义,他的方法论是功能主义的,而他的意识形态是保守主义的。由于他科学观、启蒙观和理性观均与第一代学者有着较大的分歧而与美国实用主义者心灵相通,因此哈贝马斯不能算是一个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通过他,美国的学术思想和价值立场渗透进了德国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王子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界的先驱,其艺术史学体现了中国艺术史学在现代转型时期诸多方法论和研究视野上的学科特点。以田野调查和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理论为基础的文献考证、实物调研结合艺术分析的实证与审美的综合研究方法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他对于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与艺术史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不仅促使了艺术史学科的现代转型,同时方法和视野的拓展,提升和拓展了中国艺术史学研究的范畴。研究他的治学方法,将启发学界反思当代艺术史研究中关于艺术史学科边界、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受众等核心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继李大钊之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开创之功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一是善于开风气。首先表现于他以唯物史观为钥匙,打开历史科学的殿门,解决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次是他的不断追求、只问攀登莫问高的学术创新精神。他的许多研究引领了当时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繁荣。二是他重史料,尊重考据学。这一特点反映了时下学者动辄以"史观派"称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片面性。三是他具有"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的历史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是以领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搜集、整理新史料而名播海内的现代学者。他认为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处理史料,简言之日“史学便是史料学”。这是他史学活动的宗旨,是其史学思想的核心。台港学者对此推崇备至,说是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常使他遭学界指责,认为他有将史学研究政治化、简单化的倾向.本文通过追溯其学术取向的形成过程及对其史学思想的解剖指出,施莱辛格深知参与政治实践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立场,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不断自觉地加以反思,形成了强调历史的学术功能,追求客观主义理想的史学观,对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亦有独到见解.这使他较好地处理了治学与从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深广渗透的辩证法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中极善于发现研究对象、客观事物中的两相对立 ,并在对立之中把握统一 ,求其和谐平衡 ,且观其相反相成 ,抉其互动互化。他将学术三分为科学、史学、文学 ,又明察其互相联姻 ;他看到中与西之学、新与旧之学、有用与无用之学间的异立 ,又深辨其互相化合。这都是王国维的辩证思辨 ,然而不仅止于此 ,而且还深广渗透至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王国维的这一哲学思辨特征 ,我们剖视九端。1 .学术价值的贵与贱王国维之世 ,天下重实业之学 ,重功用之学 ,而于哲学、美术等则“嚣然谓之曰无用” ,“不知其贵且加贬焉…  相似文献   

19.
由江苏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6月5日至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南京大学、省社科院、苏州大学、徐州师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到会。大会由江苏省社联副主席、江苏省史学会会长、苏州大学历史主任段本洛教授主持。《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著名学者苏双碧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史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对以后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多年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现有各种“史学概论”只是一种“拼盘”式教程,不是一门按“科学学”原则建构的理论性学科。作为“科学学”在史学领域的萌发,也曾有个别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史学学”命题,但未见“史学学”著作问世。不过,我们现在惊喜地发现,赵兴彬先生的《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在“润物细无声”中问世了。它是建构“史学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开拓。我与兴彬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