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洗手作羹汤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代诗人王建这首题为《新嫁娘》的五言诗,我一向都很喜欢它。这样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诗,今日读来更觉清新可爱,因为我现在天天都要"洗手作羹汤"。年轻时我是个浪漫的"蛀书虫",喜欢美食。但从不下厨。那时候我们的食堂5毛钱一碟白斩鸡、烧肥鹅,价廉物美,任君选择。加之本人又一心教书育人,哪有心思去干厨房那些琐碎的事?所以弄到两  相似文献   

2.
汉代诗歌依体制区分有三种。第一种是西汉初期的杂言诗;第二种是两汉乐府诗;第三种是东汉末期的正言诗。杂言诗多用楚人的旧调,可称为楚辞派的诗。乐府诗则是模仿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或采用民间的曲式。五言诗多流行于民间,可称为平民派的诗。现将汉代的三种诗歌作一论述,不当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一、杂言诗 汉代初年的诗歌,仍然沿用楚声,但是大多为五言加“兮”字的短歌,它与北派的四言诗及南派的楚辞都不同。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到了秦代已衰落,到了汉代也没有新派文  相似文献   

3.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风筝,我国南方称为"鹞",我国北方称为"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看风筝高飞于蓝天,一首首关于风筝的古诗词,恰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从心里氤氲出醉人的芳香。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可谓是众多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之中的佳作:"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这首诗,既展现了春日夜晚乡村的静谧安宁。  相似文献   

4.
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操诗歌是"魏响"的第一阶段。五言诗是在清商乐中成熟的,清商乐是由建安之后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曹操诗作显示了由四言、杂言诗向五言诗作转型的渐变轨迹。曹丕等人诗"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特质正是从曹操"悲壮"诗风的"悲"演化而来。五言诗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古诗十九首》是曹操之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8,(24)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一个晚来欲雪的天气里,向朋友发出的"小酌"的邀请,诗中的"红泥小火炉",即是"火锅"。火锅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的"火  相似文献   

6.
现代诗的"不可复制"性,使得读一首现代诗既要遵循读诗的一般"程式",又要考虑每首诗自身的特性。"细读"是读诗的基础,要进入诗作的文本内部,对其词句、语调等内在"肌理"进行剖析;同时,要把诗作放在它产生时的历史语境和作者本人创作的总体格局里,增强其生成的"历史感"和"方位感"。以朱湘《雨景》的分析为例,提出读诗的目的不是通向一个结论式的判断,而是将之视为对词语构造和生命脉动的不断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部分论者认为李世民延续梁陈余风,大量制作宫体诗,是唐初诗坛宫体诗的提倡者。解析时下对宫体诗的两个具体界定,无论是以"宫体诗即艳诗"还是以宫体即新变体的界定来剖析李世民的诗美,都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李世民的诗歌是宫体诗。李世民走出了梁陈宫体,"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其诗"欲崇重今朝冠冕",已经具有了唐代的诗美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每自别试"虽是宋代才出现的制度,但它并不足以说明唐代宾贡之制的不存在或唐代科举考试中"异邦贡士来华应试常与唐本国士子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半字师",还有"一字师""二字师",说来确实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路过杭州清风岭,夜宿古寺,见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江水波光粼粼,不由诗兴大发,在寺院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次日走后感觉"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句欠妥,因  相似文献   

10.
中古时期兴起的"饮子",其前身是流行于南朝的各色"药饮"。饮子具有所用药物较为平和及方便饮用的特点。饮子在唐代的盛行有其社会背景,一是医者的认可。"汤胜于丸,丸迟不应急尔",即治疗的时效性使得汤剂在唐代剂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二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饮子类汤剂的盛行提供了可能性。正是上述因素,促成了唐代"寻常之药,不过数味"的饮子流行于民间医人与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初唐诗人崔融,至今还没有任何论著对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他对唐诗有三个方面突出的影响:完全合律的七言排律是初唐时期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复杂的诗体也完全合律,可说明很多问题;编选《珠英学士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审美倾向,开启了唐诗选本的一个时代;代表国家所作的《唐朝新定诗体》,对格律诗的最终定型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初唐诗人崔融,至今还没有任何论著对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他对唐诗有三个方面突出的影响:完全合律的七言排律是初唐时期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复杂的诗体也完全合律,可说明很多问题;编选《珠英学士集》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审美倾向,开启了唐诗选本的一个时代;代表国家所作的《唐朝新定诗体》,对格律诗的最终定型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七律与五律在形式、来源、起源时代等方面各不相同,早期七律在功能上与以齐梁宫体诗为代表的早期五律也有很大差异,但在元和以后,七律已承担起了早期五律的主要功能,包括赋题、咏物、体写女色等。中晚唐七律兴起的艳情诗风可视为七律的功能向宫体诗方向扩张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些功能在五律中却呈现出萎缩的倾向。这种现象表明,在不同源的文体之间,后起文体可以承担起固有文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魏野从方回划分宋初"三体"之时便被认为是晚唐体诗人,但其诗作的内容及创作手法皆体现出鲜明的白体特征。以七律为例,就内容而言,多为送行交游及朋友间寄赠唱和之作,且偏重于叙事、言志、写意,类白体七律;就创作手法而言,语言大多明白晓畅,出语自然,不事雕琢,且言意好尽,不太讲含蓄,发挥了白体善于铺叙的功能,有明显"以文为诗"的倾向。这是魏野七律最突出的特征。其五律等诗体亦大多如此。因此,就诗风而言,魏野更倾向于白体诗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晚唐体诗人。  相似文献   

15.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甘泽谣》是晚唐袁郊所撰一部重要的传奇集,思想上儒释道并存,并与晚唐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其作品不仅揭露了晚唐的藩镇割据,也是宗唐思想的凸现;同时,交织着出世、入世的矛盾思想;僧道侠的传奇更体现出了人生无常;对盛唐的眷恋在现实的空幻面前更为张显。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魏晋六朝侠咏,时时散发出悲凉气息与自娱意味,初盛唐诗作在建功立业不计爵禄的自信中洋溢着乐观与豪迈。中唐后,人们对侠之恩遇观认识更为清醒,感觉到侠的报恩代价太大,呈现出向汉代市井游侠的追忆回归的趋向。对于侠少年英雄行为的评价,不必非要将其侠勇武功引向建功边塞才理直气壮。唐代,恩报之于复仇的意义,早已超出具体作品的个别性意义。唐人注意到了复仇所具有的恩义色彩,较为偏重发掘恩仇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20.
唐人声律理论的重要贡献就是将永明声律的“四声”、“八病”简化,使之不再繁琐苛细,免于触处犯禁、动辄得咎。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与新变:四声的二元化,粘对规则的确立,对偶说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唐人很好地将格律形式和诗歌风格、情感抒发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走向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