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末民初,湖北的各种教育尤其普通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以至于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并初步形成了民主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大众性的现代教育特色。这一时期湖北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改革在全国成就突出,究其原因,除了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外,还表现于经济、社会振兴和国家安全保障,迫切需要大批各类人才及发展各种教育;同时,湖北地方政府尤其官居要津的张之洞及地方著名教育家在这一文化变迁中扮演了主导角色。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在优越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对于新式教育人才迫切需求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湖北地区的新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辛亥革命后,师范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教育转型与新式教育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民国政府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在国内重点兴建了六所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新式教育人才。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凭借湖北地区良好的教育基础,锐意改革,成为当时国内高等师范教育的典范,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新式教育人才。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同其它学校一起,为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以及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立足湖北民族地区的实际,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具体分析了湖北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制约因素,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湖北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汉沦陷后,为了适应战争需求,湖北省政府在非沦陷区出台了战时教育政策——"计划教育"以培育人才;为满足军粮民食之需,农业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教育和农业的双重推动下,湖北省农业教育发生重要变化:通过改组成立新的农业教育机构——湖北省立农学院;公费制度,统筹升学与毕业去向以及教育训导推动了农业教育的发展;与其他农业组织的合作发展,初步做到了"建教合一"。湖北农业教育改革使湖北的农业和教育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对抗战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即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本世纪的历史趋势。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湖北教育现代化发端于张之洞的办新学,到民国初形成了第二个高潮。在民国初的15年(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湖北教育现代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教育规模,还是在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本文从现代教育体制、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平民教育三个方面,展示了湖北教育现代化第二阶段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湖北地方基础教育发达,地方官学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由于与科举相结合,日益腐朽,加以明清时期湖北人口剧增,地方官学无法满足地方中等教育的需要,因此,书院取代官学成为地方主要教育场所。书院也是地方人材培养中心和地方文化、学术中心。  相似文献   

7.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但实践证明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育陷入贫困.研究使用文献法、档案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选取黔南民族地区、湖北恩施民族地区和吉林延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三者"教育发展与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致贫"的原因和"教育治贫"的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走向教育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起步和初步发展两个阶段。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即17年),由于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兴起,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网络化,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文化大革命”10年中,湖北教育科学研究严重倒退,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状况才有了新的转机。不但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网络健全完善,而且研究队伍代化,教育实践活动活跃,使中国特色教育科学体系研究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9.
以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作为研究的框架模型,采用2000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对湖北经济发展与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关联性进行研究。通过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出了符合湖北近15年经济运行状况、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模型,找出了湖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改进的地方,从而为湖北的深化改革、提升人口受教育质量找到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有10个县(市),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4%,因为地处鄂西武陵山区,属老少边穷西部地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民族基础教育较之湖北高等教育差距极大,远不适应湖北中原地区大经济与社会大发展,成为湖北大教育的投入重负。湖北要走向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快车道,构建和谐湖北,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基础上的教育和谐,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而地处鄂西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必须在和谐湖北的战略中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确保教育发展工程在民族地区稳步实施,尽快形成以“两基”为基础、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教育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民国初年,在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领导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制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力图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改变价值取向的单一.这一切不仅在指导思想和学校制度层面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力地促进了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使清末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2.
湖湘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有着独特的思想与精神。古代湖湘教育既重视思想的传承,以礼教的拓展为中心;又重视思想的创新,形成了完善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湖湘教育人才的培养,强调以立志作为根本,涌现了大批投身教育的理论家与实践者,展现了湖湘教育的精神与魅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战乱对资料的毁坏,目前关于民初共和时期广东教育情况的史料和论述较少。文章在查阅广东辛亥革命期间的报刊等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以钟荣光为首的广东军政府教育司,为废除封建旧教育制度,于1912~1913年在全省建立新的督学机构,实施一系列兴学措施,促进了广东民初资产阶级教育之建立和发展的情况。文章认为由于封建势力的扼杀,督学机构虽最终被废除,但它的建立却对广东的新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女性作为教育的重要对象,她们面临更为深层、艰难的教育失衡问题。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地通过加大投入、增加教育量的供给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对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本身进行反思,实现教育公平。文章以宁夏农村回族女性教育为个案,通过梳理其现实差异所在,分析了当今农村回族女性教育面临的复杂困境,从而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农村回族女性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明代以来,祠堂作为家族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在娄底地区广为建设。从祠堂的出现至其兴盛直到衰落,其教育功能就从未停止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其教育功能处于主导性地位,不仅是旧学的主要载体,也成为新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山东现代教育,最初是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用政治批判和政治斗争方式解决学术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确立党的领导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创办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建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抢抓机遇,迅速确立了山东教育大省的地位,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有力地推进了山东由教育大癌向教育强省的迈进。以往的教育经验为今后山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认为发展中国经济,振兴实业,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发展中国的科技力量,而壮大中国科技实力的途径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传授最新的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18.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梭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自然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打破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剥夺儿童自由,发挥儿童主体性起了具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我们开展新课程改革,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融性加大,环境因子正促使教育呈现多样性发展,使得运用生态学及种群生态学原理解释教育学现象成为可能。研究发现,广东省教育体系内部高职、本科教育处于优势地位,与广东省经济社会环境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研究生教育虽有较广的社会参与度,但其规模较小;中职教育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在教育体系中可能面临淘汰的危险;高宽度生态位的高职、本科教育体系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教育多样化形成的同时,内部教育种群间、种群内部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广东省教育体系各教育类型的生态位差异性较大,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之间能够利用教育特性,错位发展,这既能丰富广东省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也为公众的教育选择提供了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使国门洞开后,科学教育应运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科学精神的失落始终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症结。封建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大的儒学正宗文化,科技发展的落后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学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教育传统、文化传统、科技发展等社会制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