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词"与"词小"不属同一范畴。"小词"属形式美学范畴,"词小"属道德美学范畴。"小词"依词体短小而生出,注重的是形式,成为词体文学的专有名词,极少含有贬意;"词小"由词的内容而论,注重的是伦理道德,是时人对词体文学蔑视的表现。二者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同属金属类,金银铜铁各有自己的硬度。同属韵文类,诗和词之间也存在着风格上的一定差异。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值得研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2引《王直方诗话》云:“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杜应行《于湖词序》亦谓:“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才之难全也。”显然,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东坡的词,少游的诗,都是“出格”的东西——正规的作品应该是:诗象诗,词象词;诗不能象词,词也不该象诗;诗风和词风是应该有一定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他以豪放俊爽的词风出现于纤巧轻靡之风盛行的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题酒边词》),使读者和其他作者耳目一新,他高举革新的大旗,开拓了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后来的论者对苏词,每有微词,如与他同时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及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再如《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说:“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  相似文献   

4.
从北宋词的发展流程看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田维瑞一宋人论词,注重“雅”、“俗”之辩。柳永欲把词引向市井,还原于民间,遽遭士大夫文人朝野相讥,遂误终身功名。崇雅,皆以《花间》为正宗,视温、韦为鼻祖,北宋以至于后世遂形成一种习惯定式,视词为艳科,“侧艳小技”,...  相似文献   

5.
秦少游词论     
秦少游词论田维瑞一宋人论词,注重“雅”“俗”之辩。柳永欲把词引向市井,还原于民间,遽遭士大夫文人朝野相讥,遂误终身功名。崇雅,皆以《花间》为正宗,视温、韦为鼻祖,北宋以至于后世遂形成一种习惯定式,视词为艳科,“侧艳小技”,壮大不为。有稍作冲破者,如苏...  相似文献   

6.
在两宋词坛以至全部中国文学史上,易安居士李清照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她的主要成就在词,但并不限于此,“古文、诗歌、小词并擅胜场。虽秦(观)、黄(庭坚)辈犹难之。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陈士业(《寒夜录》卷下)。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云:“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王灼其人封建,他说“无顾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名节自砺 ,以道义相期 ,以开济自任 ,有强烈的经世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如此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 ,他们的忧世意识也特别强烈。即使在一向被视作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的“小词”中 ,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浓郁的忧世情怀。具体而言 ,北宋词中“多北风雨雪之感” ,而南宋词中 ,“多黍离麦秀之悲”。  相似文献   

8.
《稼轩词》中有十多首反映农村生活,描写农村景物的小词。这些小词写得清新明快,自然可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从它们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也是不够真实的。作者在这些小词中,只反映了农村的“乐”,只表现了农村生活中平和静穆的一面,而没有进一步把笔触力透到平和静穆的背后,发掘出农家的“苦”和“愁”,官家的“狠”和“恶”,以及当时农村的惨淡荒凉来。对于这种局限性,一般的研究者都是认可的,但究其原因时,就不一而说了。本文欲就这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以就教于方家先达。其实,辛弃疾农村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局限性,也正是所有宋词的“短处”所在。作  相似文献   

9.
以“影”入词是宋人抒情达意的常见方式,它以丰富的细腻的情感内涵开拓了词的美学境界,并成为观照宋代审美情趣和文化人格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宋代的词名家,宋人对其词评价偏于“鄙俚”一面,清人则对其词评价客观公正.从清代词话引用宋代词话这一角度分析,得出清人与宋人在柳词审美上的变化,总结出清代对柳永词评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评人论学,还是品诗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素有简明扼要、持论公允之称.但对于宋代诗歌批评,喜用"元祐"做褒义评价.这种积极评价与文学史上的宋诗批评无直接联系,而是四库馆臣从政治偏向上做出的正向判断.这是由于元祐党人在北宋末年遭到残酷打击后,南宋以来"最爱元祐"的政治倾向影响所至.这对晚清同光体诗人标榜"元祐"为诗歌鼎盛的"三元"之一,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其实,"元祐"并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今人沿袭这种说法,是值得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12.
宋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宋诗的影响和支持,这一点最早可以从欧阳修的词中看出。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个诗词兼擅的大词人,他的词和他的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二者在主体形象和理性精神的突出方面表现出深刻的联系,颇能说明宋词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愁”之咏源远流长。诗人们对于时光流逝、青春难驻、人生不永的敏锐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淡淡哀愁,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由于某种特定情景的触动而反复出现。到了宋代.由于文人们普遍具有一种二元悖反心态和多重文化人格,“词”这一适宜表现人生细腻感受和婉转情思的文体日渐兴盛,且与传统的诗文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而在宋词中,抒发伤春悲秋、惜时叹老等“闲愁”意绪的作品大量出现,构成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莆线。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5.
晚清四大家推举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努力是晚清词坛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吴文英因其特殊的风格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南宋末年颇受推崇,元明却默默无闻,清代前中期梦窗词逐渐显现,至晚清吴文英则被推为至尊的地位.晚清四大家长期校勘整理梦窗词集,对梦窗词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并有意用梦窗词的特殊风格影响、改变现实词坛的风气.  相似文献   

16.
在十二三世纪的中国,元宵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热闹、最平民化的一个。在宋代随着词作者的文人化和城市化,以表现城市生活风貌为主的元宵词成了宋人透过繁华表述各自不同内心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的载体。而北宋、南宋、宋亡之后的元宵词情感意蕴的差异,又鲜明地展示了宋代士人真实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人确立了杜甫诗"诗史"的地位,但这种说法到明代中叶遇到责难。名儒杨慎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引起明代文人的争论。杨慎反"诗史"之说,其论固偏,然其阐释意向却值得重视,他并非质疑"诗史"说本身,他的真实目的在于突破宋人诗学的限制。它造成了明代诗学的两大突破,一是对"诗史"的全新理解诠释,二是不再以"诗史"作为杜诗的最高评价。其说间接推进了明代诗学的自立,这表现在对宋人释杜的否定评价,乃至对整个宋人诗学否定。  相似文献   

18.
宋初朝庭将赏花钓鱼、曲宴赋诗作为常例和制度规定下来 ,以至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饮宴游乐的文化习俗。曲子词在宋初朝庭这种文恬武嬉、欢歌醉舞的世俗文化的风习中 ,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于酒席歌筵承担娱宾遣兴的角色功能。宋词的文化角色功能具体表现在消遣式、反省式、游戏式、价值化、审美化等方面。宋词所表现出的与诗文道统迥异的文化功能 ,是宋人对文学功能的一种开掘 ,是宋人关于人性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19.
吴之振是清初较有影响的诗人。其诗学思想,学界多以学宋概之。文章则以为其诗学思想应是以宗宋为主,转益多师。  相似文献   

20.
韩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东文选》收录了高丽诗人林惟正创作的46首集句诗。其342句诗句集自上至东晋陶渊明下至北宋末期汪藻等170余位中国文人诗词作品,其中以唐宋文人为主。共运用17个平声韵目,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从文体上说,它具有多元显现的价值:一是对中国唐、五代、宋代诗歌的校勘、辨重和辑佚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二是从侧面反映出高丽时期汉诗创作兼具唐风与宋韵,即对唐宋诗歌均予以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