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识成智"是冯契建构的"智慧"说的最基本命题,指的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由知识向智慧的飞跃;它的提出是为了超越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峙;转识成智的机制包括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转识成智命题的创新精神对于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大学德育对德育生活世界的失落与遗忘,是对大学德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入手,结合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大学德育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疏远;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忽视;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剥离。并从对话生活——倡导大学德育的回归,转客为主——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立足实践——转知为智,化行为德等方面提出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创新路径选择,以期切实提升大学德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冯契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以辩证逻辑方法重建形而上学、以综合创新方法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和以转化再造方法传承中国哲学话语方式。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冯契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努力克服研究中“左”的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冯契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其“天人交互”的总特点,深化了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新认识,也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冯契以辩证逻辑方法对“转识成智”机制作了系统、深入、科学的说明;而能正确理解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是冯契能够对“转识成智”予以证成并实现其形而上学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 ,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 ,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笔者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大学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首先,以中国古代大学的起源为基点,探讨中国古代大学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大学最早是和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后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探讨研究的主体内容来明晰地阐述中国古代大学的德育思想,并且自孔子始其德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发展乃至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轴,孔子的德育思想成为一条红线,贯穿中国大学的整个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6.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转识成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转识成智"就是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把经济学的知识转化为哲学的知识,实现地方性知识向一般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化理论为方法;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一途径,把异化的人转化为占有人的本质、自由的人,从而实现了化理论为德性。《手稿》实现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7.
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儒家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道家则经历了从知识与德性的对立走向知识服务于德性的过程,佛家通过"转识成智"来化解二者的对立.这种德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偏执.  相似文献   

8.
康德提出了作为道德律之基础的“自由意志何以可能”的问题 ,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公设”,而牟宗三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公设”而是真实的存在。其实 ,康德与牟宗三分别代表中西哲学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与传统 :“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由“转识成智”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神学”,而“由智化境”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家生命哲学对佛学的吸收与改造,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分析生命现象的苦与乐;直指本心而证悟生命本体;彰显“转识成智”的生命智慧。佛教原为一种化解人生痛苦和超越生死大限的宗教出世思想,而现代新儒家强调的以心性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是将生命问题由宗教信仰转变为哲学智慧的关键。以“转识成智”作为沟通现象界与真常心性的桥梁,儒、佛思想的融合与中西学术的会通也就成为了可能,既可以从哲学上说明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的关系,亦可回答生命何为这样的人生终极关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转识成智既是教师教之事,也是大学生学之为,况且教师教的转识成智,最终要体现为大学生学的转识成智。而从大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转识成智则需要着重把握如下环节:培育问题意识,开启智慧之门;有主见地自学,在学习中获得智慧;直面不确定性,在行动中生成智慧。  相似文献   

11.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道德文化的精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儒家道德文化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为基本精神、“知行合一”为践行方法,建构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勇为主要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吸取其精华,对创新和发展现代大学德育目标、原则、方法和途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德育;内圣外王;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回答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弃旧图新、继往开来的“转向”特质,成功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由“转识成智”转向实践智慧,有效促使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哲学由“观点碰撞”转向“超越与发展”,有力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由注重“哲学之理”转向“工作方法”,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由“推动现代化”转向“创新性发展”。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哲学的创造性成果,昭示着新时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德治国的当代涵义应是与现代法治社会相结合的德治 ,是对中国传统德治的批判继承 ,是德治与法制的统一整合。大学德育具有的目标规格较高 ,内容层次较高等特点决定了大学德育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德育也面临着全新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大学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统领地位和决定作用。人才竞争,实际是德育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德育的任务就是澄清认识,消除误区,充分发挥其超前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艺文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惟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的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德育模式生活化内涵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要旨在于,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在大学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立足点是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德既是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是不可取消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合体,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观念、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6.
大学开放德育范式是对以封闭、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传统德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适应现代开放型社会要求的新型德育范式。在开放中对话,以对话促大学生道德养成是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核心理念。为此,要以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为视域,从目标体系、主体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大力构建大学开放德育范式的整个体系,并把它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人才。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必须加强大学德育建设,明确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那些方面加强德育建设,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如何正确实施德育过程,从而促进和保证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现状,发现:德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受到重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本文指出德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两条依据,然后分析了德育的两个特性和六大功能,为提升德育在外语教学中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简论我国的德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我国德育建设的需要,论述了我国德育传统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德育传统的基本特征是:德高于智、群己和谐的德育思想;礼乐结合、先后有序的德育内容;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内省外注,躬行实践的德育方法。从而引发出对我国当今德育建设的一些积极性建议,以期有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