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名思想家对这种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江勇 《社区》2012,(35):8-8
孔子讲过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流传甚广。可是,这句简单的话。很多人愣是没读懂。以为在发财这件事情上还分为君子和小人,害的许多小人发了财.许多君子失去了发财的动力与勇气。其实,这句话中的“喻”,不是传统的注解中“知晓、明白”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也不是君子只晓得道义,小人只晓得利益。这里的“喻”是“告诉”的意思。“喻”的右边是“俞”,是直截了当.加上左边的“口”,就是用嘴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3.
中华“和文化”若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应厘清如下议题:1.中华文化缺乏跨文化能力的原因;2.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3.“一多不分”是“和文化”的特征:君子有“和”文化,小人有“同”文化;4.“一多二元”不是“和”文化;5.“和文化”是具有穿透力的文化;6.学习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阐释话语,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根本能力。  相似文献   

4.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类型,其人格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肯定型的人格类型,即君子一类;一类是否定型的有待教化的人格类型,即小人一类。“君子”是《周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小人”则是君子所要教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近日。南京市雨花台区紧扣“廉政”、“和谐”等主题,精心制作了120余面廉政路牌.置于政府周边及主次道路。“君子似莲,出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融合了朱熹注的全部内容,同时又不满于朱熹注把君子、小人解为“以德言”,补充了刘宝楠注所谓“君子、小人以位言”的说法,将社会上层官员与下层百姓在义利上的不同道德要求区别开来。与朱熹一样,康有为反对“利心”,推崇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对上层官员为自己谋取私利;同时又不同于朱熹所谓“不求利而自无不利”,他发挥《易传》“利者义之和”而讲“取利而和,则谓之义”,对“取利”有更多的肯定,并且重视外在的事功,批评宋儒“轻鄙功利”,从而展现了朱熹之后儒家义利观之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7.
邹方芳 《社区》2012,(23):59-60
李零先生在其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44页中注疏“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孔子“三案”辩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愚民”政策、“中庸”之道的贬义性几乎成为历史定案。通过考证,阐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与“小人”等同之义,“愚民”政策也非孔子的本义,“中庸”不是指“不求上进”和“无社会责任感”,从而还孔子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也是很多“君子”求得心境自适的寄托:然而,君子也罢,小人也罢,只要他要生存下去,就无法摆脱“利”的纠缠。就说那个孔圣人吧,鲁国郊祭天地后,没有分给他这个大司寇一块祭肉,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带着学生去周游列国了,最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当然,他倒不是完全从利益上计较这块肉,而是从这块肉上感到国君冷落他了,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在近代被视为歧视女性的铁证。孔子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从其一以贯之的思想看,“难养”并非指犬马一般的喂养,而更应该是教养。“女子”和“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区别的对象,在教育的方法上亦应有所不同。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女主干政、小人为君,孔子此说实为感叹教育女子与小人之不易。  相似文献   

11.
<正> 现代不少学者长期以来把《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当作纯阶级概念看待。如说:“孔子从其特定立场出发,区分了与历史上奴隶主奴隶两阶级不同的‘君子’‘小人’两大身份等级的阶级关系和地位。”另有人说。“处于剥削地位的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君子’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另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小人’。”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如说:“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是说‘仁’这一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君子)的道德品质,被统统治阶级(小人)是说不上‘仁’的。他所讲的‘仁’不包括劳动者。”总之无论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清代名臣孙嘉淦进呈乾隆皇帝的奏疏《三习一弊疏》 ,提示了千古帝王近小人而远君子的一个普遍规律。往昔多少人论述君子小人进退之由 ,往往注目于小人 ,多从剖析小人心术着眼 ,殊不知奸臣小人之滋生 ,之所以得逞 ,其根源在于皇帝养成的“耳习”、“目习”、“心习”这三种坏习惯 ,使之终于蔽于“三习”而被小人包围 ,做出祸国秧民的糊涂事情。《三习一弊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皇帝身上探得根源 ,这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预除三习 ,永杜一弊”这是一个历史难题 ,及至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些当权者也难免蹈“三习一弊”之覆辙而铸成大错 ,所以《三习一弊疏》的价值是永久的。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关纪宣 《金陵瞭望》2011,(25):90-90
清正廉洁包含两层意思.所谓“清正”,是指清白、正直,就是要明辨是非、奉公守法;所谓“廉洁”,“不受曰廉,不污日洁”.指的是不受财货、拒绝腐蚀。占人常讲的“公生明.廉生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就是对清正廉洁的最好诠释。当下.领导于部清正廉洁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清是政治觉悟清醒.正是正气在身.廉是为政以廉.清是清身自好。  相似文献   

15.
自《论语》中提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来,历来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后人不断赋予君子儒和小人儒全新的意义,君子儒和小人儒也在不断的发展流变。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源流的探析,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文化学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将中国哲学称为“君子哲学”,西方哲学称为“小人哲学”。以“君子哲学”为基点,中国传统政治走的是“人治”之路,以“小人哲学”为基点,西方传统政治走的是“法治”之路。这是中西方传统政治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是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 ,迄今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还是“功贤于耕织”、“义者宜也”,究其实质 ,都关乎义利之辨。“利”应是指物质生产品 ,“义”是指对物质生产品的合理分配 ,二者本为统一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二者具有不同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内涵。孔子认为君子寻求善道 ,小人追求私利 ;君子崇尚道德 ;小人推崇武力 ;君子见利思义 ,小人见利忘义 ;君子崇仁遵礼 ,小人弃仁违礼。孔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易立 《社区》2012,(17):12-12
《说文解字·说玉篇》:“玉者,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代表了儒家对君子的最高道德范型.和君子的和雅温润浑然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义”是伦理学中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道德范畴。孔子曾把“义”规定为道德原则之一和道德评价标准。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而孟子又从义与命的对立中提出“义,人之正路也。”“义者直也。”o义又是四维八德中四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义、廉、耻)。总之,“义”包含有正义、应当的意思,指一种道德境界、道德情感以及义无返顾的高尚行为。所以,“舍生取义”一向用来赞赏那些一身正气。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杰。平时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了解“义气”这个词,常常在褒奖一个人时说:“某某是个好人,很讲义气”。何为“义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