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闿运写的《湘军志》与王定安写的《湘军记》同是记述湘军的史书,但由于撰者的态度有别,出书后受到的待遇也根本不同:王闿运受到当事者的恶毒攻击,《湘军志》遭到毁版的厄运;而王定安和《湘军记》则受到当事人的优礼待遇和吹捧。然而,史书的价值要由历史来评判,百年以来,二者受到的后人评说,和当时当事者就完全两样了。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失败后,湘军统帅曾国藩自以为功在自己创办的湘军,故此打算修一部湘军史志,自表功烈。然而,志书议而未编,他就死去了。光绪初年,其子曾纪泽依照他的遗愿,把修志任务交给了晚清著名学者王闿运。王闿运自1877年至1881年撰成《湘军志》。可是,当曾国荃等与湘军有关者看到初版的《湘军志》时,皆大为震怒,其中尤以曾国荃、郭嵩焘反对最力。曾国荃“几欲得此老而甘心”,。郭嵩焘攻击《湘军志》是“诬谤之书”,追索其版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代名臣,他的成功与湘军是分不开的。以湘军为跳板,曾国藩登上政治上的显赫位置,与此同时,在湘军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曾国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这种战略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银5400两,带兵12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银6.48万两。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1853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1869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白银3500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10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  相似文献   

4.
湘军内部关系一直复杂。胡林翼协调了湘军内部的各种关系 ,包括起用老湘军 ,重用罗泽南而使江西曾国藩脱困 ,协调彭杨关系等。协调好湘军将帅的内部关系 ,又成为湘军由弱变强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本文既从人际关系上探讨了湘军的发展 ,又从湘军发展中的人际关系探讨了胡林翼所作的努力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湘军的祖师爷和总头目。清王朝主要依仗湘军,残酷镇压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撑住清王朝将倾的危厦,除了他矢忠地主阶级的顽固立场、屠杀人民的残酷手段等因素外,也和他从实际出发的人才观有关。他的麾下麇  相似文献   

6.
在湘军的发展史上,胡林翼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在扩充湘军兵员、供给饷项以及调整人际关系、网罗人才、制定战略战术上对湘军的兴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作用甚至一度远远大于曾国藩,既成为湘军的巨魁,也成为清王朝的大功臣.  相似文献   

7.
高峰 《华人时刊》2015,(2):50-51
在军事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当时的国家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然而曾国藩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这样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乃至令"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他是怎么做到的?从改革制度设计入手这得从曾国藩编练湘军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说起。曾围藩当时并没有  相似文献   

8.
论曾国藩与晚清政柄、兵柄的下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起义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3年后,他便率领太平军攻克南京,遂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政权相对峙的农民政权。1853年5月,太平天国遣军西征、北伐,八旗、绿营兵望风崩溃,清政府被打得风雨飘摇。就在这时,出于对农民军的阶级仇恨,曾国藩在湖南筹建绝对服从他指挥的地主武装湘军,在湖广地区挡住了西征军的攻势,起到了八旗、绿营兵所不能起的作用。曾国藩组织湘军,开地主官僚组织、掌握军队的先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清政府害怕兵权旁落,对曾国藩猜忌、压制,以至曾国藩几起几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不依靠湘军,清政府无法镇压太平军,最后终于起用军阀曾国藩,命令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是晚清政柄、兵柄下移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胡林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二人处理湘军内部关系时,在驾驭湘军幕僚、对待湘军将领、笼络湘军内部人心方面有许多不同点,正是这些不同点反映了当时他们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与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历史变革的重要学术枢纽。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源流上的特点、湘军幕府在组织上的特点、湘军对近代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的勾勒。相对于曾国藩建军、治军与战略战术这几个传统的研究板块来说,该主题的研究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研究新的"增长点",成为了解读近代中国军事制度变革的历程与基本规律的重要历史命题。但在研究的视角、深度与立意上尚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论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地方势力集团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导致王朝政治崩溃的主要因素之一。晚清湘军集团的崛起却导致了所谓“同治中兴”的新的政象,使清王朝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统治。因此,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考察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必须考察湘军集团与朝廷的互动关系,而这又取决于双方的情形。就清政府而言,它对于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既利用,又猜忌、防范和牵制。晚清政局没有因湘军集团的崛起而造成地方尾大不掉,王朝大权旁落的局面,还应从曾国藩及其湘军这一方面来考察。以经世派士人为主体的湘军人物,对清政府是忠诚不贰的,它在处理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始终以忠诚为基础,以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为原则,保持着儒将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作为湘军集团的中枢,一直保持着控制和影响湘军集团的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与封建宗法性相联结,渗透于湘军幕府的主从关系,决定了湘军的政治走向,为研究曾国藩对于湘军集团的影响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人们,都参阅王闓运《湘军志》。而很少征引他的《湘绮楼日记》。前人编《太平天国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等书,也未从《湘绮楼日记》选辑有关内容。其实这书保存着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可供太平天国史研究者参考。王闓运曾在曾国藩幕府,对湘军与太平军争夺长江中下游的战事比较熟悉。事后,又多方访问,记下了太平军的英雄事迹。如说陈玉成保卫安庆之战云:“灵川刘生谈军中旧事,言陈玉成以数十万之众援安庆,人  相似文献   

14.
刘坤一作为湘军要员,在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他积极为清政府如何治理会党出谋划策。随着曾国藩、曾国荃等湘系大佬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为了平衡湘淮两系实力,刘更是成为湘军首脑、清政府的柱石,因而他的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来说,他的策略与其他统治者尤其是曾国藩有相似的地方,但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主张首从区别对待,剿抚并用,强化保甲制度,妥善处理流民问题,实行文化控制,重奖剿灭会党有功人员。这些主张体现了刘作为封疆大吏的政治智慧,对维持清朝统治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他无法提出从根本上消灭会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水浒席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军宴,湘军解散后传入被文化界称为梅山文化区域圈的湘中民间,在冷水江、涟源、娄星区、双峰县和湘乡等地流行颇盛,其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100多年来兴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安庆会战是太平天国与曾国藩湘军的一次决定性战略决战。关于这次战役史家已有很多论述,但从曾国藩制定有关战略角度进行整体分析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考察安庆会战中的曾国藩军事战略思想及其实施过程,将有助于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战略思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军事训练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军创始人曾国藩以“训练之才”自称,他在继承我国传统训练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训练思想。在其军事训练思想指导下,湘军经过较为系统、严格的军事训练,最终成为一支维护晚清统治的武装劲旅。除去其政治色彩不论,研究其军事训练思想对于全面推进我军军事训练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八五四年二月,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成了地主勇练湘军。二十五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随即进驻岳州,从此开始了与太平军长达十年的殊死搏斗。湘军建立之初,只有水师、陆师各五千人,加上夫役、员弁等也不过一万七千余人。而此时太平军不仅拥有数十万久经征战的精锐之师,而且在西征战场上所向披靡,连克安庆、九江、庐州、汉口、汉阳等重镇,其力量正处于颠蜂状态。按照双方的力量对比,太平军完全有力量把湘军摧毁于草创之际。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湘军虽多次濒临覆灭的边缘,但却一次次地从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苛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跌宕多变、错综复杂。而在天京陷落前后,具体来讲就是在1860年3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他被授为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之职起,到1865年月3日接奉上谕,命他督率各军赴山东一带剿捻为止这段时间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认真研究双方关系演变的原因、经过、后果,既可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又可以从反面分析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失败。近年来有关论文虽在报刊杂志上屡见不鲜,但上面所提还鲜有人涉足。本文试图在部分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文中只作一般介绍,不作重点论述),以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为转折点,分前(1860年3月—1864年)后(1864年7月—1865年5月)两个阶段,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清朝廷任命曾国藩为“帮团练大臣”以后,他组织“湘军”并镇压了太平天国。虽然,他未能超出封建王朝卫道士的范畴,但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曾国藩针对清王朝旧的军事体制大胆革新,并通过战争实践为军队的改革与建设提出了一整套原则,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反映了军事斗争的一些普遍规律,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