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我国先秦文化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我国文化轴心期的先秦文化具有显明的经世特征 ,这有两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从大部分形成于这个时期经孔子整理的《六经》来看 ,具有经世特征 ;二是从这个时期的儒、墨、道、名、法、阴阳等诸子来看 ,具有经世特征。大部分产生于文化轴心期的中华元典和先秦诸子是中国一切学术的源头 ,其经世特征对这之后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使之成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原典、中华后世文化的原动力。本文从诸子思想学说的内容以及诸子思想的内在依据上阐发了先秦诸子成为中华文化原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 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 神的影响下,形成了"言必称三代,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 化以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 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重义轻利,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 续性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首先,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 造、求新的步伐;其次,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 文化因素,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最后,元典主义一 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使近代 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典是距今两三千年前“轴心时代”的创作物,包藏着民族精神的基元。这种“全息性文化基元”某些部分的新生,取决于后来时代提供的条件。考察近代思潮对元典精神的承袭发扬和扬弃创新,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经与经学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经”字。由此五部经典逐渐衍生扩大,而有七经、九经、十二经,至宋代定为“十三经”。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经学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周书灿 《高校社科动态》2001,(5):48-48,F003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孕育并初步成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探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在这一被文化史专家称作“轴心时代”或“枢纽时代”所兴起的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诸子之学,是古代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熹创立的格物说 ,丰富了中国哲学史 ,它成功地把天下万物众理归结为一个理。这个理包括自然之理 ,也包括人心之理 ,从而构成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以“格物”作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作为内圣外王的起点 ,对满足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社会的需要 ,对多民族的我国形成坚固的文化共同体 ,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儒家元典(尤其是十三经)中虽然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样的语词,但并不等于没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本文钩稽儒家元典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十个词汇“天下”“九州”“四海”“四方”“四国多方”“四岳”“万邦”“万方”“万民”“万姓”,总结儒家元典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有五个方面:(一)以相互尊重形成共同体;(二)以密切交流稳定共同体;(三)以仁爱王道建设共同体;(四)以“中”“正”“和”“平”“安”“柔”理念巩固共同体;(五)以“大一统”思维铸牢共同体。文章最后指出: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牵强附会,六经注我,断章取义,郢书燕说,将元典中并无此义的文句过度阐释;一种是割断历史,不敢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儒家元典在这一方面的开拓性贡献。我们需要在元典及注疏阅读基础上、在文献整理考证基础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事求是,归纳演绎,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部扎实厚重、博赡详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第一次研究思潮,以《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文献,是战国至汉代哲学家、思想家一种自觉的学术反思。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者说突出特点在于:将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世界之中,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轨道中进行探讨,更具有学理上的“纯粹性”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视域,其要义是对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进行动态的、历史的、传统的考察,展现于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之中,历史维度是指《诗》《书》《礼》《乐》传统在春秋时代经历的“重构”或“阐释”;时代维度是指这种传统成为春秋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色。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中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春秋时代礼乐传统的“地方性”,是先秦诸子哲学发源的根基;其二,抉发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原创性,防止陷入“格义式论证”的陷阱;其三,彰显先秦诸子哲学对人类贡献的普遍性智慧与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诸子学研究的兴起,是清代乾嘉时期学术界中的重要动向。乾嘉诸子学研究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 重新评价和学统重建的意图,具有了“近代指向”的文化意义。诸子学在晚清的复兴也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来,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的源与流,可以说皆由先秦诸子所奠定,《天下》篇作者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精神,纵论天下诸子之学术;而且作者筚路蓝缕,《天下》篇也属中国学术史开山之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如此重要的作品,在作者和内容评价上历来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自“五四”进入“疑古”时代以后,分歧更加明显。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有关《天下》篇著作权的两派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并且从提供新资料入手,将《天下》篇著作权重归于庄周;二是以惠施为例证,对以胡适为代表用“科学主义”评价名家而至今仍一统天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所谓“科学主义”的评价,不仅是对诸子思想的误解,而且是扭曲了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的话(王星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凝结着该民族在以往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并将该民族的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第一次上升到自觉意识和理性高度,从而规定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向;又通过该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及民族修辞体系)将该民族文化的类型固定下未,并对其未来走向产生至远至深的影响。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想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是传统的转轨过程,元典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扬弃和变异,同时,现代化又与元典精神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化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一种复归和发扬文化元本的趋向。这一创造性阐释元典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而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元典的不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源与流,可以说皆由先秦诸子所奠定,《天下》篇作者以“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精神.纵论天下诸子之学术;而且作者筚路蓝缕。《天下》篇也属中国学术史开山之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如此重要的作品,在作者和内容评价上历来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自“五四”进入“疑古”时代以后,分歧更加明显。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有关《天下》篇著作权的两派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并且从提供新资料入手,将《天下》篇著作权重归于庄周;二是以惠施为例证。对以胡适为代表用“科学主义”评价名家而至今仍一统天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所谓“科学主义”的评价,不仅是对诸子思想的误解,而且是扭曲了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旁逸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言语交际中有意离开主题而插入了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的“旁枝”,但却增添了语言情趣,提高了表达效果。在实际运用中适情切境的语词采用、“旁枝逸出”的表达方式,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信息,都折射出元典时代辩证式整体思维、元典时代变易思维哲学思想对旁逸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茶,本来产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源始于中国,但在众多的中国古籍中却始终没出观“茶”字。非但是“六经无茶字”,连史记、汉书中也未发现茶字,直到隋后才逐渐普遍起来,至唐中叶陆羽(733~804)著茶经,就已能集茶事之大成。北宋时代,饮茶、斗茶、茶会,茗战之风在达官贵人中极为盛行,甚至连大臣皇帝也都论起茶来。宋徽宗赵佶(1082~1135)著“大观茶经”,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 ,先秦诸子文化的发展和勃兴是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先秦诸子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无与伦比的影响。是以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中 ,也以先秦诸子研究独擅其盛。儒、道之学 ,都有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研究历史。近代以来 ,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学者们致力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嫁接培植西方优秀文化的本土文化因素 ,因而对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诸子学术的研究也先后兴起。从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末 ,诸子研究可谓蔚为大观。近几年来 ,随着郭店楚简等大量珍贵资料的出土与…  相似文献   

19.
冯憬远先生之治中国哲学,紧跟时代步伐,倡导学术争论,推动学术进步.游刃于先秦诸子之间,驰骋于宋明理学之域.先生注重范畴研究,梳理了中国哲学物质概念演进的历史脉络,辨析了中西哲学物质概念之异同.通过对物质概念的研究,先生揭示了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维模式由发生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先生关注道德修养,崇尚理想人格;探讨社会理想,追求社会和谐.先生学行兼修,亦仁亦智,堪称学界楷模.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朱耀廷教授主编的大学文科基本用书《中国传统文化通论》。这是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行动计划项目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天人之际,古今之间”的许多问题,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求知的渴望,该书分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并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编是《轴心时代的诸子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